众力资讯网

55岁的张计玲,大学毕业了

作者:谭湘编辑:汪照颖身穿粉领学士服,55岁的张计玲在操场的红色塑胶跑道上向前奔跑,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张照片在社交

作者:谭湘

编辑:汪照颖

身穿粉领学士服,55岁的张计玲在操场的红色塑胶跑道上向前奔跑,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张照片在社交平台登上“榜一”,引发了全网关注。

从三次高考失利到51岁考入大学,从被周围人笑话到成为“优秀毕业生”,张计玲用行动证明了:努力是奇迹的别名,人生没有“太晚”的剧本。

她并非个例——在越来越多的大学课堂、职业培训教室和在线学习平台上,正活跃着大批“银发学子”的身影。他们不再满足于含饴弄孙的退休生活,而是选择重回课堂,为职业发展或个人价值开启“第二人生”。这一日益壮大的社会现象,清晰地指向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银发教育的兴起。

张计玲们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的传统桎梏,更重新定义了“老年”与“学习”的关系。他们不再是教育的边缘人,而是成为了“终身学习”理念最生动的践行者。让我们从张计玲的个人故事开始,深入探寻这股银发求知热潮背后的动力与深意。

“我的一生就是努力的一生”。“努力”是张计玲的人生关键词,是她从小就认准的被别人看得起的路径。

1970年,张计玲出生在山西太原附近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张计玲的学习成绩就非常优异,也算是个“学霸”。1986年,16岁的张计玲成为村里唯一的高中生,然而,受限于当时的学习条件,她先后三次参加高考都未能如愿。于是,不服输的她选择“曲线救国”,进入山西财经大学读了五年“夜大”。毕业后,她虽组建家庭过上安稳生活,心里却始终藏着未竟的执念:“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一直有个心结。”

1999年儿子出生后,张计玲开始将重心转向家庭教育。在陪读过程中,她意外发现自己对高中知识仍保有敏锐的理解能力。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报纸上看到了“‘高考钉子户’梁实”的新闻。“我跟我爱人说‘人家不限制年龄,我就考一次,就当圆个梦’,他以为我开玩笑,可我心里的火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张计玲说。

儿子成功考上军校后,张计玲正式开启了自己的“逐梦之旅”。2021年,复习两年后,时年51岁的张计玲以高出二本C类线45分的成绩,考入山西工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成为学校年龄最大的学生。

刚考上大学之时,很多人认为她圆梦了就可以放松了,也有人质疑她是在与年轻人争夺资源。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在大学依然是将努力贯穿到底的。大学四年,她早起6点30坐公交到学校,背单词、练习普通话、听课、跑步、上自习,晚上9点多再回家。四年下来,她的学分绩点排第六名,一次就顺利通过教资和英语四级考试。临时鼓起勇气考研,4个月时间的复习之后,分数也超过国家线。这些不服老、拼命学习获得的成绩,在毕业前夕为她收获了“优秀毕业生”的认可,赢得了无数师生的尊重和钦佩。

来源:山西工商学院

面对“毕业即退休”的调侃,张计玲微笑着举起学位证:“追光不分早晚,心态永远年轻。”她的经历是对银发教育价值的最佳诠释——学习不仅是为了就业,更是为了自我成长和生命丰富。

张计玲的故事,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颗石子,其涟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银发求知群体。

张计玲并非一个孤例。她像一株提前抽穗的稻禾,昭示着整片田地的风向。在她身后,是千千万万个被时代浪潮推搡着、却依然选择向前走的同代人。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23年调查显示,我国60岁-69岁低龄老年人中45%有就业意愿。另据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的数据,60岁-65岁的低龄老人中有意再就业的比例为62.1%,55岁-59岁即将退休的银发族中有意愿在退休后再就业的比例为72.7%。

张计玲背后的千千万万个张计玲的青春,大多献给了“一个岗位干一辈子”的岁月。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学习”常常是组织安排的任务,而非自主的选择。退休,便如同一道清晰的界河,将沸腾的工作生涯与宁静的居家养老分隔两岸。含饴弄孙,莳花弄草,曾是这后半程顺理成章的图景。

然而,图景正在悄然改变。一批又一批“新老人”,正划着自己的小船,渡回河的这一边。他们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受益者,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也是互联网的初学者。他们身上,带着两个交织的时代印记:

一则是“未竟的愿望”。如同张计玲心中那个萦绕数十年的“大学梦”,他们的人生上半场被宏大的集体叙事与家庭责任填满,许多属于个人的“想学”、“想试”被一再搁置。如今,卸下了重担,那蛰伏的念头便破土而出——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为了却一桩心事,填补一份遗憾。

另一则,是“现实的推力”与“未来的引力”。

推力,是“人还精神,钱却紧了”。随着人均寿命显著延长,许多六十出头的老人身体硬朗,精力充沛,却面临着养老金替代率下降的现实。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不仅是贴补家用,更是维系生活品质与尊严的务实选择。

引力,是“社会还需要我”。随着“银发经济”崛起,社会陡然发现了老年群体的独特价值:他们沉淀的经验、娴熟的技艺、以及同龄人之间才懂的沟通方式,在养老护理、社区服务、传统手艺、育儿经验等领域,成了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于是,学习,成了连接过往与未来的那座桥。老人们走进课堂,不再只为消遣,他们心里揣着明确的打算:有的想考个“养老护理员”证,在熟悉的领域实现再就业;有的想学会直播,把家乡的土特产卖向全国;还有的,像张计玲一样,纯粹想证明“我依然可以”。

来源:新华社

他们不再是教育的边缘客,而成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者,用自己的选择,重新填写着“老年”二字的定义。这条路开满了希望之花,却也并非一路坦途。当这群特殊的学生背起书包,他们发现,前方的路标,还远不够清晰。

这种迷茫,日本社会在二十年前就已深切体会。当银发求学的现象从个别故事演变为普遍趋势,仅仅依靠个人努力远远不够,它需要系统性的社会支持。在这方面,作为"先行者"的日本,其经验或许能为我们点亮前路。

日本能率协会(JMA)成立于1942年,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为核心目标。其旗下的日本能率协会管理中心(JMAM)成立34年来累计服务超过1000万用户,截至2024年6月的上一财年合并总收入达167.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3亿)。JMAM通过培训研修、在线学习、能力评估等多种形式,为中老年提供全方位职业支持。

日本能率协会管理中心(JMAM)的诞生,源于一个与今日中国极为相似的背景。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社会正加速滑向超老龄化,越来越多老年人希望通过再就业让人生下半场更有意义。老人们求学、求职的个人选择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社会浪潮时,其背后是数千万低龄老年人迫切的就业与学习需求。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出台《终身学习振兴整备法》,推动建立终身学习体系。这种个人意愿与政策引导的双重驱动,与当前中国面临的境况如出一辙。

来源:JMAM

面对日益庞大的银发学习群体,JMAM完成了一次重要的理念转型——将其数十年服务企业的管理智慧,转向服务每一个求变的个体。这个转变让银发职业教育从零散的课程培训,升级为贯穿始终的系统工程。

首先,他们为银发族建立了清晰的职业导航系统。为期两天的集中研修帮助学员梳理毕生积累的能力资产,在理解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设计第二职业生涯。课程内容细致入微,甚至涵盖养老金管理和现金流规划,让梦想与现实稳妥衔接。

在此基础上,JMAM打造了多元化的教学支持体系。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设置打破了学习的时间空间限制,函授教育惠及偏远地区的银发学子,电子图书馆则为持续学习提供了丰富资源。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地域、不同基础的老年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进修路径。

此外,他们还构建了完善的能力认证机制。通过标准化的评估体系,老年人的学习成果得以"可视化",获得社会认可的职业能力证书。这套认证不仅是对学习成果的肯定,更成为银发族重返就业市场的重要通行证。

最终,JMAM搭建了政企协力的协作网络。与日本厚生劳动省、地方政府及企业的深度合作,确保了培训内容紧贴社会实际需求。这种多方联动机制让银发职业教育既符合政策导向,又经得起市场检验。

这个年营收超160亿日元的组织用实践证明,银发教育不仅是社会公益,更是一个能够创造巨大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为我们展示了一条从鼓励个体参与到构建支持体系的清晰路径,让每个"张计玲"的追光之路不再孤单。

JMAM的系统性实践,正在中国各地催生出多样化的本土探索。从贵州乡村"零成本"的养老护理培训,到湖北省监利市老年大学将非遗传承与银发职业技能的巧妙融合,再到江苏太仓"银发零工驿站"实现培训就业一站式服务——这些散落在各地的实践,如同星星之火,正悄然改变着中国银发职业教育的生态。

张计玲的故事从来不只是关于一个人、一张学位证。当越来越多的银发族背起书包走进课堂,当养老护理员证书和育婴师资格证被郑重地交到长者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正在转身:人生没有终点的起跑线,生命的意义可以在任何年龄重新定义。

这条路或许还长,但方向已经清晰——当整个社会学会珍视银发族的智慧与潜力,当银发教育真正为每个年龄敞开大门,我们终将抵达一个人人皆可成长、时时皆可精彩的未来。

参考资料:

1. 中国妇女发展新闻,《恭喜!55岁本科阿姨大学“杀青了”!》,2025年7月19日

2. 扬子晚报,《不是爽剧,是真事!55岁阿姨大学做“卷王”,她的毕业照火了!》,2025年6月6日

3. 山西工商学院,《55岁“银发学姐”圆梦大学: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2025年6月17日

4. AgeTravel银发文旅,《年营收8.3亿,银发职业教育赛道火热,这家企业给出实战范式!》,2025年6月25日

5. 央视网,《55岁的她,大学杀青了》,2025年7月19日

6. 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技能点亮就业路:家门口学技能 “零成本”解锁养老护理新职业》,2025年9月16日

7. 湖北日报客户端,《监利市老年大学:银发与文脉共鸣 绘就教育新图景》,2025年10月17日

8. 中国社会报,《江苏省太仓市:银发零工驿站帮活力老人重返职场》,2025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