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表面上看似繁华依旧,实则已陷入了内忧外患的深渊,犹如一座即将倾塌的大厦,摇摇欲坠。
政治上,腐败现象侵蚀着整个朝廷。宋徽宗赵佶无心朝政,沉迷于艺术创作,他的书法 “瘦金体” 独树一帜,绘画造诣也颇高,却唯独不擅长治理国家。在他的统治下,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政治黑暗到了极点。以蔡京为例,他四次任相,权倾朝野,为了满足自己和宋徽宗的奢靡生活,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他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如方田法、市易法等,本应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改善民生,却在他的操纵下成为了掠夺百姓财富的工具 。当时,官员的选拔不再依据才能和品德,而是看谁行贿的数额多,导致朝廷中充斥着大量无能之辈,行政效率极其低下,国家的各项政策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经济上,北宋末年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由于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沦为地主的佃户,生活困苦不堪。而那些大地主、大官僚却凭借着特权,逃避赋税,使得国家财政收入锐减。与此同时,宋徽宗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大兴土木,修建了大量的宫殿、园林,如艮岳,耗费了巨额的钱财。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朝廷不断增加赋税,除了正常的田赋、丁税等,还新增了许多杂税,如经制钱、总制钱等,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此外,北宋末年还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由于政府滥发纸币交子,导致交子贬值,物价飞涨,市场秩序混乱,经济濒临崩溃。
军事方面,北宋自建立以来就实行 “重文轻武” 的政策,武将的地位低下,处处受到文官的制约。军队中兵将分离,“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士兵缺乏训练,战斗力极其低下。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宋军往往一触即溃。而且,北宋的军事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军队指挥系统混乱,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同时,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数量,北宋政府招募了大量的士兵,其中不乏一些老弱病残和地痞流氓,这些人不仅不能增强军队的实力,反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
就在北宋内部问题丛生之时,北方的金国迅速崛起。金国的前身是女真族,长期受到辽国的压迫。1115 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国,随后便开始了对辽国的战争。1125 年,金国灭掉辽国,势力大增,随即把目标对准了北宋。金兵南下,势如破竹,北宋的边境防线迅速崩溃。面对金兵的强大攻势,北宋朝廷内部却陷入了混乱和恐慌之中。宋徽宗吓得惊慌失措,只想赶紧南逃,将烂摊子丢给了儿子宋钦宗 。宋钦宗即位后,同样胆小怯懦,毫无主见,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使得北宋的局势更加危急。在这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李纲挺身而出,肩负起了挽救北宋王朝的重任。
初入仕途:直言敢谏遭排挤李纲,这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人物,于 1083 年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 ,祖籍福建邵武,后来迁居到无锡。良好的家庭环境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优越的成长条件,自幼他便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教育,儒家经典中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念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激励着他立志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他勤奋好学,才华出众,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手不释卷,深入钻研其中的奥秘。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还培养了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这为他日后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12 年,29 岁的李纲考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 。他的才华和学识得到了初步的认可,被任命为镇江教授,负责教育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他兢兢业业,认真教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为培养人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李纲的志向远不止于此,他渴望能够在更广阔的政治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抱负,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更多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纲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努力,逐渐进入了朝廷的核心管理层,担任监察御史兼殿中侍御史等重要职务 。这个时期的他,年轻气盛,充满了正义感和使命感。他看到朝廷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官员的腐败、政治的黑暗等,内心深感忧虑。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直言不讳地批评朝政,希望能够引起朝廷的重视,进行改革。然而,他的直言敢谏却触犯了一些权贵的利益,这些人对他恨之入骨,想方设法地排挤他。在他们的打压下,李纲的官职一降再降,从监察御史被贬为尚书比部员外郎,后来又因为上书言事被再次降职。
1119 年,京城发生大水灾,洪水肆虐,淹没了大片的房屋和农田,百姓们流离失所,生活陷入了绝境 。李纲心急如焚,他深知百姓的疾苦,于是再次上书朝廷,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水灾的建议,并尖锐地指出朝廷在应对灾害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他的言辞恳切,态度坚决,希望朝廷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然而,他的建议不仅没有得到采纳,反而被宋徽宗认为是议论不合时宜,冒犯了朝廷。结果,李纲被贬至南剑州沙县监管税务,远离了政治中心。
这次被贬对李纲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在沙县,他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生活,时刻关注着朝廷的动态。他利用这段时间,深入了解民间的疾苦,思考国家的发展方向,不断地充实自己,为日后的复出积蓄力量。他相信,总有一天,他会有机会再次为国家效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临危受命:东京保卫战的传奇1125 年,金国灭辽后,迅速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北宋 。金兵分兵两路,气势汹汹地南下,西路军由完颜宗翰率领,从大同进攻太原;东路军则在完颜宗望的指挥下,从平州直逼燕山,目标直指北宋的都城开封。消息传来,北宋朝廷顿时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宋徽宗赵佶被吓得惊慌失措,他深知自己无力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为了逃避责任,他匆忙决定将皇位传给儿子赵桓,也就是宋钦宗 ,自己则带着一帮亲信,仓皇南逃。
宋钦宗即位时,北宋的局势已经岌岌可危。金兵的东路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抵达了开封城下,将这座繁华的都城围得水泄不通。面对金兵的强大攻势,北宋朝廷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以宰相李邦彦、张邦昌等人为首的投降派,被金兵的气势吓破了胆,他们主张屈辱求和,认为只要答应金国提出的割地赔款、送人质等苛刻条件,就能换取暂时的和平。而以李纲为首的抗战派,则坚决反对投降,他们认为宋朝还有实力与金兵一战,只要能够团结军民,积极抵抗,就一定能够保卫开封,击退金兵 。
在这关键时刻,李纲挺身而出,他向宋钦宗慷慨陈词,力主抗战。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金兵孤军深入,粮草供应困难,而且宋朝各地的勤王之师正在陆续赶来,只要能够坚守城池,等待援军的到来,就一定能够转危为安 。宋钦宗被李纲的言辞所打动,同时也迫于军民抗金的压力,最终决定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东京留守、亲征行营使,全面负责开封的防御工作。
李纲临危受命,深感责任重大。他深知,开封的安危关系到整个北宋王朝的存亡,一旦开封失守,北宋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因此,他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即着手组织军民进行备战。他亲自登上城墙,视察城防情况,指挥士兵们修筑防御工事,设置障碍物,准备好各种守城器械,如弓箭、弩炮、滚石、檑木等 。他还招募了大量的敢死之士,组成了一支精锐的突击队,随时准备出城杀敌。为了鼓舞军民的士气,李纲亲自到军营中进行慰问,激励士兵们奋勇杀敌,保卫家园。他的言行举止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让士兵们深受感动,士气大振。
在李纲的精心部署下,开封的防御体系逐渐完善,军民们也做好了与金兵决一死战的准备。然而,金兵的进攻也十分猛烈。他们不断地发起冲锋,试图攻破开封城的防线。面对金兵的进攻,李纲毫不畏惧,他亲自在城楼上指挥作战,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他命令弓箭手向金兵射箭,用弩炮发射巨石,击退金兵的一次次进攻。当金兵架起云梯攻城时,李纲组织士兵们用长钩将云梯推倒,用滚石、檑木砸向金兵,让金兵死伤惨重 。在战斗的关键时刻,李纲还亲自率领突击队出城,与金兵展开激烈的肉搏战。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士兵们见此情景,也都纷纷效仿,与金兵展开殊死搏斗。在李纲的带领下,开封军民团结一致,顽强抵抗,成功地打退了金兵的多次进攻。
金兵见强攻不下,便转而采用诱降之计。他们派使者到宋廷,提出了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以及赔款、送人质等苛刻条件,威胁宋钦宗投降。宋钦宗和投降派大臣们被金兵的要求吓得不知所措,他们急于求和,准备答应金兵的条件。李纲得知后,坚决反对割地求和,他认为这是金兵的阴谋,如果答应了他们的条件,不仅会割让大片领土,还会让宋朝失去尊严,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他向宋钦宗进谏说:“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然而,宋钦宗却被投降派的言论所左右,对李纲的建议置之不理,最终还是决定派使者前往金营议和。
李纲的反对意见触怒了投降派,他们对李纲恨之入骨,想方设法地排挤他。在投降派的谗言下,宋钦宗对李纲产生了怀疑,最终罢免了李纲的职务,将他赶出了朝廷。李纲的罢官引起了开封军民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走上街头,抗议宋钦宗的决定,要求李纲复职。太学生陈东等数百人联名上书,指出李纲是唯一能够保卫开封的人,请求宋钦宗重新起用李纲 。在军民的强烈抗议下,宋钦宗迫于压力,不得不收回成命,重新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继续负责开封的防御工作。
李纲复职后,更加积极地组织军民进行抗金斗争。此时,各地的勤王之师也纷纷赶到开封,宋军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在李纲的指挥下,宋军与金兵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给金兵以沉重的打击。金兵见开封久攻不下,又面临着宋军的内外夹击,士气低落,陷入了困境。最终,在靖康元年(1126 年)二月,金兵被迫撤退,开封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
东京保卫战的胜利,是李纲军事才能和坚定立场的体现,也是开封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结果。在这场战役中,李纲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组织和指挥了开封的防御工作,打退了金兵的进攻,保卫了北宋的都城。他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激励着无数的后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然而,这场胜利并没有改变北宋朝廷内部的腐败和投降派的软弱。金兵撤退后,投降派再次得势,李纲又一次遭到了排挤和诬陷,被迫离开了开封。北宋朝廷也没有从这场战争中吸取教训,继续沉迷于享乐,不思进取,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
再度被贬:大厦将倾无力回天金兵退去后,开封城暂时恢复了平静,然而,这平静的表象下却隐藏着汹涌的暗流。投降派们并未因李纲领导的东京保卫战的胜利而收敛,反而对李纲更加嫉恨。他们在宋钦宗面前不断进谗言,诬陷李纲 “专主战议,丧师费财”,将战争的消耗和损失都归咎于他。宋钦宗本就胆小怯懦,毫无主见,在投降派的蛊惑下,对李纲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靖康元年(1126 年)五月,宋廷强令李纲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 ,看似是委以重任,实际上是将他赶出朝廷。李纲深知这是投降派的阴谋,但他仍希望能借此机会整顿河北、河东的军事力量,为抗击金兵做准备。然而,他的想法过于天真了。他就任后,宋廷对他处处限制,不仅不给他足够的兵力和物资支持,还不断干涉他的军事决策,使他这个宣抚使徒具空名,毫无节制大军之权。李纲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在这种情况下,他被迫于靖康元年(1126 年)九月辞职 。
李纲的离开,让投降派们弹冠相庆,他们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继续过着奢靡享乐的生活。然而,他们没有想到,金兵并不会因为他们的妥协和退让而停止侵略的脚步。就在李纲被贬不久,金兵再次两路南下,气势汹汹地围攻开封。金兵吸取了上次进攻的教训,准备更加充分,攻势也更加猛烈。而此时的开封,由于李纲被罢,各地勤王之师和民兵组织被遣散,防务空虚,宋军在金兵的进攻下节节败退。
面对金兵的再次进攻,宋钦宗惊慌失措,他这才想起了李纲的好,在被俘前夕,他急忙下诏任命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 ,希望他能再次挽救危局。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当李纲在长沙得知此命时,北宋的都城开封已经被金兵攻破,徽、钦二帝被俘,北宋宣告灭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靖康之耻” 。
李纲得知北宋灭亡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他看着自己曾经为之奋斗的国家就这样轻易地被金兵摧毁,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愤。他深知,如果北宋朝廷能够坚定抗金的决心,重用像他这样的主战派,或许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投降派的软弱和短视,最终导致了北宋王朝的覆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的这句词,也正是李纲心中无尽的遗憾和痛楚的写照 。
南宋时期:壮志未酬身先死靖康之耻后,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 ,李纲也迎来了他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南宋建立之初,局势依旧岌岌可危,金兵随时可能再次南下,南宋政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宋高宗赵构为了稳定人心,显示自己抗金的决心,决定起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也就是宰相 ,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整顿朝纲,抵御金兵的入侵。
李纲再次临危受命,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一上任,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殚精竭虑地为南宋朝廷出谋划策。他积极整顿军政事务,针对北宋以来军政腐败、赏罚不明等情况,颁布了新军制二十一条,着手整顿军队,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他还大力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主张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推荐张所和傅亮分别担任河北招抚使、河东经制副使,组织和领导两河地区的军民开展游击战争,骚扰金兵的后方,牵制金兵的兵力。
同时,李纲极力主张严惩张邦昌等投降派官员 。张邦昌在北宋灭亡后,曾被金兵扶持为 “大楚” 皇帝,成为了金国的傀儡。李纲认为,张邦昌的行为是叛国之举,必须予以严惩,否则不足以平民愤,也无法树立朝廷的威严。在他的坚持下,张邦昌最终被赐死。
此外,为了防止金兵再次南下,李纲建议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实行纵深防御 。他认为,只有建立起完善的防御体系,才能有效地抵御金兵的进攻,保障南宋政权的安全。他还推荐同为主战派的老将宗泽出任东京留守,去开封整修防御设施,加强开封的防御力量。宗泽到任后,积极招募士兵,打造兵器,修筑城墙,很快就将开封的防御工事修缮一新,使开封成为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
然而,李纲的一系列举措却触动了投降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和排挤 。御史中丞颜岐连上五道奏章,反对李纲拜相,声称 “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 ,右谏议大夫范宗尹也说 “李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 。在投降派的诋毁下,宋高宗赵构对李纲逐渐产生了猜忌和不满。同时,李纲与宋高宗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比如,李纲主张宋高宗应该回銮开封,以开封为都城,这样可以表明朝廷抗金的决心,鼓舞军民的士气 。而宋高宗却害怕金兵,一心想要逃往东南地区,偏安一隅。在巡幸之地的问题上,李纲认为 “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 ,但宋高宗却在黄潜善、汪伯彦等投降派的 “忽悠” 下,执意要前往东南。李纲极力争取,却 “所言常留中不报” ,他的建议根本得不到宋高宗的采纳。
在投降派的排挤和宋高宗的猜忌下,李纲仅仅做了七十五天宰相就被罢官 ,被贬出朝廷。他的政治生涯再次陷入了低谷。此后,李纲又多次被贬谪,生活困苦不堪。建炎二年(1128 年),他被贬至海南万安军(今海南万宁) ,在恶劣的环境中,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心系国家,时刻关注着抗金局势的发展,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却均未被采纳。
绍兴九年(1139 年),宋金议和,宋高宗打算再次起用李纲为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大使 。然而,此时的李纲已经对南宋朝廷彻底失望,他心灰意冷,力辞不受,带着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的职衔隐居于福州 。绍兴十年(1140 年)正月十五(上元节),李纲前去祭奠早逝的弟弟,哀悔之下恸哭不已,或许是因为过度悲伤,或许是因为长期的政治压抑和身体劳累,他竟突然患病,于同日在仓前山椤严精舍的寓所中含恨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
李纲的一生,是充满坎坷和挫折的一生,也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懈奋斗的一生。他始终坚持抗金,反对投降,虽屡遭排挤和贬谪,却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的爱国精神和忠诚品质,为后世所敬仰。正如后人对他的评价:“李纲仕于两宋之际,其才识胆略,卓然冠于一时,虽屡受挫折,而爱国之志不移,其抗金之策,亦多有可取者,实乃南宋之栋梁也。”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令人动容的传奇,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历史回响:李纲精神永流传李纲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也是壮志未酬的一生 。他生逢北宋末年与南宋初年的乱世,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兴衰荣辱,百姓的疾苦磨难。他以自己的忠诚、勇敢和智慧,为保卫国家、抵御外敌入侵,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 。
尽管李纲最终未能改变北宋灭亡的命运,也未能实现自己恢复中原的理想,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爱国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国家面临危难时,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他的忠诚品质,让人们懂得了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始终对国家和人民保持忠诚 。他的智慧和才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让人们明白在应对复杂的局势和挑战时,要冷静思考,善于谋划,采取有效的措施 。
在后世的历史中,李纲的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他的形象也被不断地演绎和塑造 。许多文人墨客为他写诗作文,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如朱熹曾赞曰:“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 。虽以谗间串斥,屡濒九死,而爱国爱君之志,终有不可夺者,可谓一世之伟人矣!” 林则徐也为福州李纲墓园林题写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 。” 这些赞誉,正是对李纲一生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
李纲,他虽然离去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他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历史的天空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永不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