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国科技出海遇双标,欧盟一边补贴自己一边封杀中国电动车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自诩绿色转型标杆的欧盟,为何在面对中国电动车时,突然变成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急先锋?2024年10月30日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自诩绿色转型标杆的欧盟,为何在面对中国电动车时,突然变成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急先锋?2024年10月30日,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反补贴关税,最高税率高达45.3%。

从表面上瞅,欧盟是以“反补贴”的由头来维护市场秩序;可深层次的真实情况是,产业衰落的那些国家对崛起力量的集体发慌。这不是真正的反补贴,而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在新时代的华丽包装。

欧盟的“反补贴”指控看起来有理有据。他们宣称,中国政府给电动车企业的补贴太过,让欧洲厂商的竞争力被削弱。但是,这个逻辑存在致命的漏洞。

欧盟自己可是在电动车产业上投了大把的补贴,像德国、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都有着成体系的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按照欧盟自己的标准,它们自己的补贴也应该被认定为“过度”。

其实关键问题不在谁补贴得多,而在于谁的产业更具竞争力。中国电动车可不是靠补贴把欧洲给比下去的,而是凭借更先进的技术、更完备的供应链还有更高的生产效率。补贴不过是个幌子,产业竞争力的真实差距才是这贸易争端的关键所在。

看看欧洲汽车业内部的反应就能看出端倪。大众、宝马、梅赛德斯-奔驰这些欧洲汽车界的大腕儿纷纷站出来,公开反对欧盟的关税政策。

他们为什么反对?因为这些关税伤害的恰恰是他们自己。好多欧洲汽车企业的电动车是在咱们中国生产的,要是加征关税,那肯定直接就把他们的成本给拉高。更为关键的是,这些企业深深明白这么个道理——关起门来搞创造,只会被历史给淘汰掉。

中国电动车取得的成绩,恰恰给他们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市场已然产生了深刻改变,适应才是生存的办法。倒不如主动去学习中国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别净想着去搞贸易壁垒那一套。

关税政策给欧洲消费者带来的伤害,那也是明摆着的。一旦中国电动车被加征如此高的关税,整个欧洲电动车市场的价格就会被人为抬高。

想象一下,一辆原本价格相对亲民的中国电动车,加上45%的关税后,还有多少欧洲消费者能买得起?结果就是电动汽车的普及率下降,消费者利益受损。

讽刺的是,欧盟口口声声要实现“绿色转型”和“碳中和”目标,却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推高了电动车的价格,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只能说明欧盟的绿色承诺不过是镜花水月,真正的目标还是在于保护本土产业的既得利益。

更为讽刺的是,这类保护主义的做法压根没办法挽救欧洲汽车产业。

欧洲竞争力之所以走下坡路,并非是中国车太廉价,而是欧洲汽车行业自身的创新脚步没跟上来。像大众、宝马这些传统汽车大腕儿,老早以前就习惯了燃油车时代的安逸劲儿和那股子惯性,在电动化转型的大浪潮里,他们的反应还真就慢了好几个节拍。

德国权威汽车经济学专家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毫不留情地指出,加征关税对德国汽车工业来说是“一场悲剧”。

说得好!由于这只会让欧洲企业在创新的竞赛里愈发落后。你不能靠关税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也不能靠关税让自己的产品变得更好。保护主义就像吗啡,给你短暂的舒适,却会让你的整体机能逐渐衰退。

欧盟内部本身对这种做法也存在深刻分裂。在投票中,虽然10个成员国赞成,但有5个反对,更有12个弃权。这12票弃权票背后,反映的是什么?是成员国对引发贸易战、激化中欧矛盾的深深不安。

这些国家心里门儿清,在全球化的当下,随便来个贸易战,那准是两边都没好处的事儿。中国可以通过对欧洲商品进行报复性征税,进一步恶化中欧贸易关系。

中欧双方合作的空间将会被大大压缩,这对于整个欧洲经济而言,可是不小的损失。最具讽刺的事儿是,欧盟给咱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打从根儿上就解决不了欧洲汽车产业碰到的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是什么?是技术创新的缺陷、是对市场变化反应的迟钝、是供应链的不够灵活、是生产效率的不够高。关税可以暂时挡住中国车的冲击,但挡不住时代的变迁。

当全球汽车产业都朝着新能源方向迅猛前行之际,要是欧洲还幻想着靠壁垒来守护老旧的产业模式,那最终必然会完完全全被抛到边缘去。

不过我也没不承认中国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产业发展,都少不了必要的政策扶持。不过关键之处在于,这种支持会不会造就出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电动车能取得成功,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有着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以及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这些全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并非是补贴直接搞出来的东西。将市场竞争的失败归咎于补贴不公平,这无异于自欺欺人。

回到最深层的问题,欧盟的这套做法能解决什么?

能让欧洲汽车更有竞争力吗?

不能。

能降低消费者的负担吗?

反而更重。

能推进欧盟的绿色转型吗?

会严重阻碍。

那它能做什么呢?

它只会加剧国际贸易摩擦,扯断全球合作的关联,将本应是互利共赢的产业竞争,弄成零和博弈的贸易争斗。

这难道就是欧盟想要的“绿色欧洲”和“开放社会”吗?

在我看来,欧盟这一决定是一场集体的战略性错误。它用短期的保护主义换取长期的竞争力衰退。最聪慧的做法,应该是放下保护主义的执念,主动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展开合作。

要是想要重振欧洲汽车产业的竞争力,走借鉴中国先进技术跟管理经验、吸纳中国产业发展成功要素的路子,那才是正途。

当然,遗憾的是,这样的理性声音在当下的欧洲政策制定者中,似乎还远远不够。

历史总是讽刺的。当年欧洲对日本汽车的贸易保护,最终导致日本企业反过来消灭了欧洲的大量汽车工人就业。今天,欧盟对华电动车的贸易保护,很可能重演同样的悲剧。所不同的是,这一次受害者会更多,代价会更大。一场本可以通过合作化解的产业竞争,却因为保护主义而演变成中欧之间的系统性对立,这是欧洲自己选择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