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心静的最高境界:慎独、独处

老话说,心静自然凉。心静的人,心平气和,从容淡定,走到哪,遇到谁,都平常心对待。如此,在待人接物上,更显一种慎独的魅力和

老话说,心静自然凉。

心静的人,心平气和,从容淡定,走到哪,遇到谁,都平常心对待。

如此,在待人接物上,更显一种慎独的魅力和气质。

而且,大概率这样的人在平日生活中,也更爱独处。

其实,一个人真正的心静,从来就不是只有在深山古寺修行才能得到。

而是即便是在人声鼎沸中,依然能清晰且平静地听见自己的心跳。

说白了吧,慎独与独处,便是一个人心静的最高境界。

慎独:无人时的坚守

慎独,是一个人在修行当中,最好的,也是最快的成长方式。

真正的慎独,是一种难得的修养,更是一种厉害的境界。

因为这些东西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哪怕你在无人注视时,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澄澈。

曾国藩一生奉行着“慎独”二字,以这两字为圭臬。

正是因为有了慎独的追求,所以他才会在日记中痛斥自己“好名之心,根深蒂固”,连梦中羡慕他人得到美差,醒来都要让自己深刻反省。

以至于夜深人静时,他时常独自面对内心每一个细微的念头,如履薄冰。

不过,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在暗处的自律,不断地进行慎独的修为,所以最后才成就了他在明处的从容。

《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人,在无人可见处守住自己,坚守原则和信念,才能在万人瞩目处云淡风轻。

时刻要记住,你的品格,最终是由那些无人知晓的选择塑造的。

所以,保持慎独,坚持慎独,而这也是让自己走向强大,收获心静的开端。

独处:与灵魂对话

人总在独处时,才听得见内心深处的声音。

学会独处,才能够跟自己的灵魂进行对话,甚至真正了解自己。

在陶渊明辞官归隐后,隐居求志的日子,使得他在“门虽设而常关”的小院里,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他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这份悠然,只属于懂得独处的人。

也正是因为自己的内心能够静下来,慢下来,然后才会在独处当中,在孤独中与天地精神往来,把寻常日子过成了诗。

作家木心在狱中,即便深受肉体和心理上的折磨,但他依旧坚持用白纸画出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

他如此说:“生活的最好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的确,人的最终归宿,便是独处。

如果你反抗,只会愈演愈烈,备受煎熬。

可是,如果自己甘愿且情愿地选择独处。

那么,寂寞就找不上门,反而是给灵魂留出呼吸的空间。

当你学会与自己相伴,那便拥有了最不会背叛的知己。

静气:无声的力量

静,是一种力量。

而独处时的静默,其实就是让自己在积蓄最深沉的力量。

楚庄王即位三年,从头到尾不发任何政令,日夜享乐。

大臣用隐语问他:“有鸟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

他回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其实,他只是在沉默中观察,在独处中思考,不着急表现自己。

在背后默默无闻的观察,反思,寻找机会,有了背后足够的积累和改变。

最终,靠背后长期的计划,行动,结果才能让自己一鸣惊人。

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凡事静到极处,才能照见万物本质,看到万物可能。

就好像只有在最安静的水面上,才能倒映出那片最清晰的天空。

说到底,慎独是修心的功夫,而独处是养气的法门。

当你真正做到了慎独为人,独处为己的时候,那么自己的内心就会不受外界风雨侵扰,而是一片难得的清净地。

记住,当你在独处中学会了与自己安然相处时,平静对待一切的时候。

那,便再没有什么,能扰乱你内心的秩序。

而那份深植于灵魂的静气,慎独之力,以及淡然的独处姿态,将成为你行走世间最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