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御笔题名藏晋韵|晋城皇城相府深度游:在一座官宅里,读懂清代士大夫的家国人生

太行山南麓,沁河蜿蜒东去。河畔一座青砖灰瓦的古堡群,依山就势筑起城墙,飞檐斗拱间,"皇城相府"四个鎏金大字在秋阳下灼灼生

太行山南麓,沁河蜿蜒东去。河畔一座青砖灰瓦的古堡群,依山就势筑起城墙,飞檐斗拱间,"皇城相府"四个鎏金大字在秋阳下灼灼生辉。这里曾是清代名相陈廷敬的私邸,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赐名"午亭山村",更以"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双城古堡活标本"闻名——16万平方米的建筑群里,既有防御森严的军事堡垒,又有书香氤氲的文人雅趣,更有"一门五进士,三代六翰林"的家族传奇。

作为中华士大夫文化的典型样本,皇城相府以"内城外郭、官宅民居"的空间格局,串联起清代政治、科举、家族伦理的千年脉络。今年国庆前夕,记者随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专家探访,结合最新文化体验升级,为您奉上一份"探官宅、品家训、悟初心"的全维度攻略。

从"耕读传家"到"帝师府第":皇城相府的三百年传奇

皇城相府的"奇",在于它打破了"官宅必恢弘"的刻板印象;皇城相府的"厚",成于陈氏家族"德、能、勤、绩"的家风传承。

"皇城相府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历时260余年扩建而成。"阳城县文旅局局长王沁军介绍,其主人陈廷敬(1639-1712)是康熙朝重臣,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主持编修《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典籍,更以"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的才学,被康熙赞为"全人"。

"相府的格局藏着陈氏的处世哲学。"陈廷敬第23代孙陈树义老人说,内城"斗筑居"为明代所建,高墙深巷如堡垒,体现"乱世保家"的智慧;外城"中道庄"为清代扩建,街巷开阔、院落对称,彰显"盛世显达"的气度。两城相连却功能分明,恰似陈氏家族"进可兼济天下,退能独善其身"的生存智慧。

祠堂、牌坊、书房、卧室……每处建筑都在讲述故事:

御书楼: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赐名"午亭山村",楼内藏有康熙御笔"午亭山村"碑刻、陈廷敬手书《百官箴》拓片,墨香中仍能触摸到帝师与帝王的精神共鸣;

河山楼:内城制高点,高30余米,三层藏兵洞、四眼水井、百间储物间,明末战乱时可容千余人避难,堪称"民间故宫级"防御建筑;

冢宰第:陈廷敬办公起居处,正厅"点翰堂"悬挂康熙御笔"点翰堂"匾额,案头陈列其编修《康熙字典》时用的端砚、镇纸,砚台边缘还留着墨渍痕迹。

"这些细节不是摆设。"古建修复师李工指着河山楼的砖缝说,"砌墙用的'三合土'掺了糯米浆,历经300年风雨仍坚固;牌坊上的'德积一门九进士'题刻,每一笔都按清代官式书法规范雕刻——相府的一砖一瓦,都是陈氏家族'重德尚学'的注脚。"

四大核心体验:在官宅里,解码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皇城相府的游览,既是对古建筑的探访,更是一场与清代士大夫的跨时空对话。记者梳理出四条经典路线,覆盖历史研学、亲子互动与文化沉浸需求。

路线一:中道庄·追寻"帝师足迹"(必打卡,建议停留2.5小时)

起点:景区大门→ 核心段:御书楼→冢宰第→陈廷敬纪念馆→ 终点:功德牌坊

中道庄是外城的主体,集中展现陈廷敬的政治生涯与康熙帝的君臣情谊。

御书楼:一楼展陈康熙御笔碑刻,二楼设"君臣唱和"互动区,可扫码听陈廷敬与康熙的往来书信朗读(如康熙赞其"卿为耆旧,可称完人");

冢宰第:正厅还原陈廷敬办公场景,案头《康熙字典》手稿复制件可近距离观察(注意看"玄"字避讳缺笔,体现清代文字规范);

陈廷敬纪念馆:通过全息投影呈现其生平,重点讲述"编修典籍""反腐倡廉"两大功绩——他主持制定的《官员考核条例》,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最触动我的是这面'家训墙'。"带孩子的游客刘女士说,墙上刻着陈氏家训"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孩子边读边问:"爷爷,为什么要'清贫'才能当官?"讲解员顺势讲起陈廷敬"拒收贿赂""严管亲属"的故事,比书本更生动。

路线二:斗筑居·体验"古堡生存术"(军事爱好者首选,1.5小时足够)

内城"斗筑居"是陈氏家族的"安全堡垒",其建筑智慧令人惊叹:

藏兵洞:河山楼地下连通9条地道,可直通村外,洞内有通风口、储粮窖,甚至设计了"陷阱门"防追兵;

内城街巷:青石板路呈"丁"字形交错,无死胡同,陌生人入内极易迷路,暗合"易守难攻"的军事逻辑;

看家楼:每座院落的二层都设瞭望哨,通过旗语、梆子声传递信息——景区每日10:00、15:00有"古堡防御演练",演员穿明代服饰演示击柝报警、关闭城门。

"这些设计不是故弄玄虚。"王沁军局长解释,明末晋南战乱频繁,陈氏家族靠这座"民间城堡"护住了族人周全,"现在我们开放藏兵洞体验,游客可以弯腰钻地道、学打旗语,感受古人的生存智慧。"

路线三:家风学堂·浸润"耕读传家"(亲子家庭必选,2小时)

皇城相府的"魂"在陈氏家风。今年新推出的"家风学堂",让孩子在互动中读懂"德才兼备":

开笔礼:穿汉服、正衣冠、朱砂启智,跟着先生写"人"字,听"陈廷敬幼年苦读"的故事;

科举小考场:模拟清代童试,用毛笔答"策论题"(如"何为君子"),优秀答卷可制成"小官牒"留念;

活字印刷:用陈廷敬编修《康熙字典》时的老字模,印刷自己名字或家训短句,制成专属书签。

"孩子写'人'字时特别认真,说以后要像陈爷爷一样做个好人。"家长陈先生说,这种体验比单纯讲道理有用得多。

路线四:夜间光影·邂逅"月光相府"(秋冬限定,1.5小时)

今年景区升级夜间游览,用灯光与实景演出激活古堡:

灯光秀:河山楼、御书楼在暖黄光影中显露轮廓,投影讲述"陈廷敬编书""康熙南巡"等故事;

实景剧《午亭归》:在广场上演陈廷敬告老还乡场景,演员身着清代官服,唱词取自其诗文,悲壮中见风骨;

古街夜游:传统灯笼点亮石板路,非遗摊位售卖剪纸、面塑,可跟师傅学剪"陈廷敬读书"主题窗花。

新升级:从"看宅"到"懂文化"的三大体验

为深化文化内涵,皇城相府景区今年推出多项特色服务:

服务升级:讲解更"有故事"

"守宅人讲古":每日9:30、14:30,由陈树义老人担任讲解员,他会指着河山楼的砖说:"这砖是我太爷爷烧的,他说'砖要实,人要正'。";

儿童导览手册:推出"小相府侦探"手册,孩子通过找"御书楼匾额""冢宰第对联"等任务,解锁陈廷敬生平小知识,完成可兑换"小翰林"勋章;

线上数字馆:小程序上线"相府全景漫游",无法亲临的游客可在线参观藏兵洞、家训墙,听AI讲述陈氏家风故事。

活动升级:四季主题浸文化

春醒·耕读季(4月):举办"开耕礼",游客可体验犁地、播种,在陈廷敬当年种过的菜畦边,听老农讲"耕读传家"的意义;

夏荫·典籍日(6-8月):开设"《康熙字典》小课堂",听专家讲字典编修故事,动手制作简易字模;

秋颂·家国情(9-11月):中秋前后举办"家书诵读会",游客可写家书投递"虚拟邮筒",优秀作品在纪念馆展出;

冬藏·家宴暖(12-2月):在相府旁的"午亭山庄"推出"陈府家宴",菜品以阳城杂格、沁河小鱼为主,寓意"家常便是福"。

安全升级:守护"文化瑰宝"更精细

限流预约:每日最大接待量800人(分时段预约),内城藏兵洞设置电子计数器,控制同时参观人数;

环境调控:碑刻、古籍展柜安装温湿度监测仪,冬季开启恒温恒湿系统,防止纸张霉变;

应急救援:配备专业文物保护员,定期检查古建木构、砖雕,发现问题立即启动修复预案。

皇城相府游玩"保姆级"指南

开放信息:

晋城出发:自驾(约40分钟,导航"皇城相府");或乘公交105路至"皇城相府站";

郑州出发:乘高铁至晋城东站(30分钟),转乘公交201路至县城,打车20分钟即达。

时间:8:00-17:30(全年开放,16:30停止入场);

门票:120元/人(含《康熙字典》展、家风学堂体验),夜间光影秀套票150元/人;

交通:

游览贴士:

相府依山而建,部分路段有台阶,建议穿舒适运动鞋;

御书楼、冢宰第内禁止拍照(闪光灯会损伤古籍、字画),外城街区可自由拍摄;

景区前有大型停车场(收费10元/天),节假日建议早8点前到达。

周边联动:

顺路逛"郭峪古城"(明代防御古堡,距皇城相府5分钟车程),看"蜂窝古堡"的建筑智慧;

品尝"阳城过油肉"(肉质滑嫩,配土豆烧豆腐,推荐"相府家宴饭店",人均60元)。

记者手记:皇城相府,是宅第,更是精神原乡

离开时,我在御书楼前遇到一位白发老者。他指着"午亭山村"碑刻说:"我姓陈,祖上是相府的长工。小时候听长辈讲,陈阁老常让仆人读书识字,说'家有读书郎,胜过万担粮'。现在我带孙子来,就想让他知道,咱们陈家的根,不在金银, 在读书,在做人。"

这句话,道尽了皇城相府的终极价值。它不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官宅,更是一部立体的士大夫精神史——河山楼的砖、御书楼的墨、家训墙的字,都在诉说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一代又一代陈氏后人、守宅人、游客,则用守护与传承,让这份跨越三百年的家国情怀,永远鲜活。

这个秋天,不妨来皇城相府走走。不必急着打卡,只需在冢宰第的案头看一眼《康熙字典》手稿,在河山楼的地道里摸一摸古老的砖,在家风学堂听一听"清贫耐得始求官"的训诫。你会发现,所谓"文化自信",不过是找到那个让我们心有所畏、行有所向的精神原乡。

(注:文中活动信息截至20XX年9月,具体以景区最新公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