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邮政体系建立初期,一项应急举措竟成就了中国邮政史上一个里程碑。1904年4月1日,清代国家邮政正式发行首套欠资邮票——伦敦版蟠龙加盖欠资邮票。这套原本作为临时替代品的邮票,因正印欠资邮票未能如期运抵,意外成为中国欠资票据的“开山之作”,标志着中国邮政在资费管理制度化方面迈出关键一步。该邮票的发行,不仅解决了邮政实务的燃眉之急,更开创了中国欠资邮票的先河。它从“临时”走向“经典”的历程,是中国邮政早期发展的一段生动缩影。
据悉,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全新状态的清代欠资邮票已经绝版了,市面流通的99%都是盖销使用过或水洗充新的旧票,绝版邮票的价值是不可预估的。
欠资邮票也有很多版本,最值钱的当属中国最早的欠资邮票是1904年清代邮政发行的,在伦敦版蟠龙票上加盖欠资字样,暂作欠资邮票使用。因为只是暂时的一版替代品,所以发行量微乎其微,这张邮票可以说将“物以稀为贵”体现的非常完美。

作为我国发行的第一版欠资邮票,也是少见的临时发行使用的替票,发行当天就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因为只要有一点收藏意识的就知道凡是跟第一有关的物品未来的空间都是无限的,比如第一套人民币、第一张生肖邮票猴票等等各系列收藏品。
21世纪初经济刚回暖,2003年全新未使用痕迹的全新票在集邮圈已经升到了3万元一张,到了2013年全新未使用过的已经达到了6万价格,2016年后市面再也没有见过全新整版的第一版欠资邮票了。
按照当今购买力换算和通货膨胀,如果后续再次出现预估价格应该会翻3—5倍!

此外,该邮票建立了中国首套完整的欠资邮件处理规范,将欠资邮件的识别、计费和追缴流程标准化,为现代邮政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作为国家邮政成立后的首批专项邮票之一,它体现了邮政服务从传统驿递向现代公共服务的转型,是邮政服务体系化建设的重要标志。该邮票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标注方式,既反映了清末中外邮政交流的实际需求,也展现了中国邮政在现代化进程中兼顾国际惯例与本土特色的初步探索。其“临时转正”的特殊经历、三个版本的印制背景以及作为首套欠资邮票的地位,使其成为研究中国近代邮政史、印刷史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
据悉,清代国家邮政成立后,由于邮政业务迅速扩展,欠资邮件处理问题日益凸显。按照原计划,专门设计印制的欠资邮票应率先投入使用,但因国际运输延误,邮政部门不得不启动应急预案:将库存的伦敦版无水印蟠龙普通邮票进行加盖改值,暂代欠资功能。这一临时决策,却让该套票抢先成为“中国第一套欠资邮票”,而原本规划的“首套”专门设计票反而屈居第二。

作为国家邮政首套欠资邮票,该套票首次实现了邮资单位与中国货币体系(圆/角/分)的完全统一,有效提升了邮政资费管理的规范性与执行效率。其发行经由皇帝御批,体现了清政府对邮政正规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该票一直沿用至1911年,在实务层面奠定了中国近代邮政欠资处理制度的基础。
该套邮票由上海海关造册处负责加盖生产,在原票基础上,以黑色油墨清晰加盖英文“POSTAGE DUE”与中文“欠资”字样,形成中英双语的标准化标识。全套共六枚,面值涵盖半分、1分、2分、4分、5分及10分,颜色区分鲜明,包括棕色、赭黄色、深红色、栗色、玫红色与绿色。
值得一提的是,其原票由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承印,后因运输不畅转由日本印制,形成日本版、伦敦有水印及伦敦无水印三个版本,在印刷史上也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如今,这套邮票已成为邮史研究与收藏领域的重要载体,见证了中国近代邮政从起步到规范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