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深圳电容触摸屏哪家支持In-Cell技术?

在智能终端设备快速迭代的今天,触摸屏作为人机交互的核心部件,其技术演进直接决定了用户体验的边界。从传统电阻屏到电容屏,再

在智能终端设备快速迭代的今天,触摸屏作为人机交互的核心部件,其技术演进直接决定了用户体验的边界。从传统电阻屏到电容屏,再到如今备受关注的In-Cell技术,每一次技术升级都在推动行业向更轻薄、更灵敏、更集成的方向迈进。对于车载显示、智能魔镜、工控医疗等高端应用场景而言,In-Cell电容触摸屏已成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而在深圳这座科技创新之都,深圳市天成通用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成电子”)凭借对技术的深耕与对品质的执着,正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一、In-Cell技术:触摸屏行业的“隐形革命”

In-Cell技术通过将触摸传感器直接集成到液晶面板内部,打破了传统“外挂式触摸屏”的结构限制。相较于传统的G+G(玻璃盖板+玻璃传感器)或G+F(玻璃盖板+薄膜传感器)结构,In-Cell技术实现了显示层与触控层的深度融合,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

轻薄化设计:减少一层独立触摸模组,整机厚度可降低0.5-1mm,为车载中控、智能穿戴设备等对空间敏感的场景提供设计自由度。

显示效果提升:消除传统外挂屏因空气层导致的反光与色偏问题,在强光环境下仍能保持高对比度与色彩还原度。

触控灵敏度优化:触控信号直接通过液晶面板传输,响应速度提升30%以上,尤其适合需要快速多点触控的医疗设备、工业HMI等场景。

然而,In-Cell技术的研发门槛极高,需同时攻克液晶驱动与触控传感的信号干扰、良品率控制等难题。目前全球范围内,仅有少数厂商具备量产能力,而天成电子正是其中之一。

二、天成电子的技术破局:从研发到量产的全链条能力

作为一家深耕触摸屏领域15年的专业制造商,天成电子的技术积累始于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洞察。公司研发团队由多位拥有十年以上经验的工程师组成,曾主导过多个国家级触摸屏技术攻关项目。针对In-Cell技术的研发,团队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突破:

材料创新:与上游供应商联合开发低介电常数液晶材料,降低触控信号与显示信号的串扰。

工艺优化:采用黄光制程与激光蚀刻技术,在0.3mm厚度的玻璃基板上实现微米级线路精度,良品率从行业平均的65%提升至82%。

驱动算法升级:自主研发的智能补偿算法可动态调整触控参数,适应-20℃至70℃的极端工作环境,满足轨道交通、户外充电桩等场景需求。

目前,天成电子的In-Cell电容触摸屏已形成完整产品线,覆盖7-32英寸尺寸段,支持10点触控与手套触控模式,并通过了IEC 60945(船舶设备)、ISO 16750(车载设备)等国际认证。在某知名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最新车型中,其搭载的天成电子In-Cell触摸屏在-30℃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98%的触控准确率,成为行业标杆案例。

三、品质与服务:构建长期信任的基石

技术实力之外,天成电子对品质的把控同样严苛。公司引入IATF 16949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入库到成品出库设置28道检测工序,包括高温高湿循环测试、盐雾腐蚀测试、机械振动测试等。其G+G结构电容屏的点击寿命达1000万次以上,远超行业平均的500万次标准。

在服务层面,天成电子创新推出“定制化+快速响应”模式。针对智能家居厂商提出的“超窄边框”需求,研发团队在45天内完成结构重新设计;为某医疗设备客户开发的抗菌涂层触摸屏,将细菌存活率降低至传统产品的1/20。这种以客户实际使用场景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使其与比亚迪、大华股份、格力电器等30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

四、应用场景拓展:从专业领域到生活场景的全覆盖

天成电子的产品矩阵已渗透至多个高要求领域:

车载显示:为新能源车型提供防眩光、抗指纹的In-Cell触摸屏,支持阳光直射下的清晰显示。

智能魔镜:开发的IP67防水等级电容屏,可实现浴室环境下的手势控制与语音交互。

工控医疗:为手术室设备定制的EMI屏蔽触摸屏,有效消除周边仪器干扰。

智能家居:与家电巨头合作推出的低功耗触摸按键,续航时间较传统方案提升3倍。

五、未来展望:以技术驱动行业生态升级

面对5G、物联网带来的交互方式变革,天成电子正布局两大方向:一是开发柔性In-Cell触摸屏,适配可穿戴设备的曲面设计需求;二是探索触控与压力传感、生物识别的融合技术,为安防门禁、支付终端等场景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品质第一、服务至上”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贯穿天成电子发展历程的行动准则。从电阻屏时代的跟随者到电容屏时代的创新者,再到In-Cell技术的领跑者,这家深圳企业用15年时间证明:在硬科技领域,脚踏实地的研发与对客户需求的深度理解,才是穿越周期的核心密码。

对于正在寻找高可靠性In-Cell电容触摸屏的厂商而言,天成电子的答案或许值得深入探讨——毕竟,在技术迭代的浪潮中,选择一个既能提供前沿产品,又能共同优化应用方案的合作伙伴,远比单纯追求参数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