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瓷作品到衍生周边,
“桃”几乎贯穿了艺林堂的整个创作脉络。 那抹温润的红,是属于艺林堂的印记。
继“壬寅桃”之后,在壬寅艺林堂十周年之际,
艺林堂推出了 艺林藏珍·矾红描金万桃满福小卧足杯。
这是一件从品名就能窥见其精彩程度的作品。 “艺林藏珍”、“矾红描金”、“万桃满福”,
分别从立意创思、工艺手法及题材寓意三方面诠释。
每一件被称为“艺林藏珍”的作品,
都是将某种工艺做到极致的成果。
在工艺上,我们将矾红描金做到了极致,
不仅是用它来绘制点与线, 更重要的是通篇用矾红进行“面”的绘制。
这也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革新。 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万桃”,
究其根本,并非工艺问题,而是审美取向。 粉彩的桃子往往难以呈现雅致与内敛的气质,
而我们尝试让“满工”与“优雅”并存。
这件“万桃”,
可以说是艺林堂十年对于“桃”的总结与致敬。
景德镇一直讲“老矾红”。 为什么要用老矾红?又究竟什么是老矾红?
矾红是标准的原矿料,用赤铁矿粉碎,
并均匀氧化、漂洗、提炼,最终完成的材料。 好的矾红历久弥新,经过使用和把玩,
反而会越来越柔润、亮丽。 但当今化学料当道,
所以高级陶瓷界都在追求过去留下的矾红老料。
艺林堂自1953年起制作粉彩,
矾红是其中必须掌握的基础材料。 因此在矾红的提炼与运用上,我们有着丰富经验。 也正因如此,我们所使用的老矾红不仅仅是“老矾红”, 它经过几十年、数代工艺师的创新,
早已形成艺林堂独有的矾红工艺。
墨分五色,艺林堂的矾红色阶层次能达到七层以上。
在不同层次上,最深处泛出原矿独有的金属光泽, 一层层过渡下来,最淡处依旧饱满,并带有黄金光泽。
新烧制的矾红亮丽通透,犹如翡翠折光,内敛润泽。
使用过程中,它会愈加明亮柔润,岁月流转之中更添温度。
“桃”自东汉起即被视为“宜子孙、除祸福”之物,寓意祥瑞与长寿。 “万桃满福”,是艺林堂以器物表达祝愿的方式—— 满地桃间间杂蝙蝠,寓“五福临门,福寿康宁”。
如何让满而不乱、繁中有序,是构图的考究。 万桃看似饱满,实则章法有度。
平铺则无趣,过散则无主。 我们在卷轴通景的杯身上,
不规则布开四处全桃作为视觉焦点。 聚散不一,层层递进,从上至下多达九层。 桃尖、桃腹、桃尾层叠散开,自然随性。 中以桃花、桃叶、蝙蝠点缀,生动别致,活泼自然。
从构图到绘制、采色,皆“环环相扣”。 绘制时,中锋用笔勾勒外线——桃子、桃叶、桃花、蝙蝠。 不露锋的线条代表着一种内敛的精神追求,
也是顶级官窑常用的绘制手法。 而艺林堂下笔时惯用“钉头鼠尾描”,
藏锋意味着克制与突破。 画师需具备深厚功底,
方能在克服习性中保持线条的流畅。
采色时,有两点极为讲究: 一是细腻的过渡——既要颜色层次柔润,又不见笔触。 二是光感的把握——一种颜色分出九重层次,以光影区分深浅。 主桃(全桃)按明暗交界线分出黑白灰三大区域,塑造立体感; 其下层层递减对比,拉开视觉空间。
我们追求的从不是单纯的“满”, 而是在复杂背后仍能展现出一种雅致与简约之美。 每一幅画作都有自己的节奏——主次、虚实、冷暖 像音符的起落,错落有致,才能成就那份悠然的旋律。
“桃”是艺林堂的印记,也是十年的回望。 矾红的温度、金线的流光、笔锋的克制,
共同构成了艺林堂的语言。 艺林藏珍·矾红描金万桃满福小卧足杯, 不仅是一件作品,更是艺林堂十年心意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