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微软前工程师称Windows糟透了,什么情况?

微软前工程师说“Windows糟透了”,这话听着刺耳,但细想一下,其实挺真实。最近,一位名叫戴夫·普拉默(Dave Pl

微软前工程师说“Windows糟透了”,这话听着刺耳,但细想一下,其实挺真实。

最近,一位名叫戴夫·普拉默(Dave Plummer)的前微软工程师,在多个场合公开表达了对当前Windows系统的不满。

他甚至建议微软推出一个“硬核模式”:

去掉所有花里胡哨的功能,只保留最核心、最干净的操作系统。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普拉默是谁。

简单说,他是当年亲手写过Windows任务管理器、Zip压缩文件夹、还有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三维弹球游戏的老兵。

换句话说,他不是外人,而是真正在微软内部参与过系统开发的人。

这样一个人跳出来说“Windows糟透了”,分量可不轻。

那么问题来了:

Windows真的变差了吗?

还是我们这些老用户变得挑剔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看看今天的Windows到底长什么样。

现在的Windows 11,表面上看确实比以前更“好看”了。

圆角窗口、亚克力毛玻璃效果、居中的开始菜单……视觉上确实更现代。

微软也加了很多AI功能,比如Copilot助手,能帮你写邮件、整理文档、甚至在Edge浏览器里总结网页内容。

听起来很酷,对吧?

但用起来呢?

很多用户发现,系统越来越“自作聪明”。

你刚装好一台新电脑,还没来得及装自己习惯的软件,桌面就已经塞满了微软自家的应用:

天气、新闻、购物、游戏中心,还有各种推荐内容。

更烦人的是,哪怕你手动关掉这些推荐,系统更新之后它们又会悄悄回来。

这不是个别现象。

网上有大量教程教你怎么彻底关闭遥测、禁用后台服务、卸载预装应用。

像Win11Debloat这样的工具之所以流行,正是因为普通用户已经懒得折腾注册表,只想让电脑安静一点、快一点。

而微软似乎没意识到,这种“为你好”的设计,恰恰是最让用户反感的。

你不是在帮用户,你是在替用户做决定。

当一个操作系统开始频繁打断你、试图引导你去用它想让你用的东西时,它就不再是工具,而变成了推销员。

普拉默提出的“硬核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妥协方案:

既然你没法让所有人都满意,那就给不同类型的用户不同的选择。

想象一下,普通用户打开电脑,看到的是简洁但友好的界面,有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而高级用户点开一个开关,就能进入一个干净、高效、完全由自己掌控的环境。

在这个模式下,没有自动更新打扰,没有后台服务偷偷上传数据,没有开始菜单里的广告位,甚至连图形界面都可以不要,直接进命令行,干干净净跑程序。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极端?其实不然。

Linux早就这么干了。

你可以选带桌面的Ubuntu,也可以选纯命令行的CentOS。

macOS虽然封闭,但在系统设置里也给了用户相当大的自由度,很少强行推送内容。

唯独Windows,这些年一直在“简化”和“复杂化”之间反复横跳。

一方面,微软砍掉了控制面板里很多专业选项,把它们藏进“设置”App,结果导致很多功能找不到;

另一方面,又不断往系统里塞新东西,比如小组件、云同步、AI助手……最后的结果是:

新手觉得混乱,老手觉得臃肿。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都2025年了,操作系统当然要智能一点,不能还停留在XP时代。

这话没错,但智能不等于霸道。

真正的智能,是理解用户的需求,而不是假设用户的需求。

比如,我可以接受Copilot帮我润色一段文字,但我不希望它默认开启、后台常驻、还占用内存。

我可以接受系统偶尔提醒我更新,但我不希望它半夜自动重启,把我没保存的文档全弄丢了。

微软的问题,不是技术不行,它的内核依然强大,驱动生态依然完善,游戏兼容性依然是行业标杆。

问题出在产品哲学上:

它太想把Windows变成一个“服务平台”,而忘了它首先是一个“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稳定、可靠、可控。

你不需要它天天给你惊喜,你只需要它别添乱。

可现在的Windows,经常让你提心吊胆:

这次更新会不会又进BitLocker恢复界面?

那个莫名其妙的弹窗是不是又要催我升级?

为什么我的硬盘突然被Windows Search占满?

这些都不是小问题。

对于普通上班族、学生、创作者来说,电脑是生产力工具,不是试验田。

他们没时间也没兴趣去研究怎么屏蔽遥测、怎么禁用SysMain服务。

他们只想开机、干活、关机,就这么简单。

有意思的是,微软其实早就知道这些问题。

Windows Server就有“服务器核心”安装选项:

不带图形界面,只保留最基本的服务,专为追求性能和安全的企业用户设计。

这说明微软完全有能力做出一个轻量、干净的Windows版本。

那为什么不在消费端也提供类似选项呢?

答案可能是商业考量。

今天的微软,收入越来越依赖云服务、订阅制和应用商店分成。

一个“干净”的Windows,意味着更少的用户触点,更少的广告曝光,更少的数据收集。

从财报角度看,这显然不划算。

但短期利益和长期口碑之间,总得有个平衡。

如果越来越多的技术用户开始转向Linux,或者干脆用MacBook替代Windows笔记本,那对微软来说绝不是好事。

毕竟,这些用户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力很大。他们是IT管理员、开发者、企业采购决策者。他们的选择,会影响整个生态。

其实,普拉默的呼吁背后,藏着一种更深的情绪:怀念那个“工具感”十足的Windows。

在Windows XP或Windows 7时代,系统就像一把瑞士军刀:

你需要什么功能,就打开对应的工具;

不用的时候,它就静静躺在那里,绝不打扰。

你可以深度定制主题、调整服务、修改注册表,系统不会拦你,也不会警告你“这样做可能有风险”。

那时候的微软,更像是一个工具制造商,而不是内容运营商。

它相信用户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电脑,也尊重用户的选择权。

今天的微软,似乎不再信任用户了。

它觉得你一定会点错、一定会被骗、一定会装垃圾软件,所以它要替你把所有“危险”选项藏起来,再给你一堆“安全”的推荐。

结果呢?用户反而更不信任系统了。

这种信任的流失,是很难用几个新功能补回来的。

那么,微软有没有可能真的推出“硬核模式”?

目前来看,可能性不大,但也不是完全没希望。

最近几年,微软确实在听取用户反馈。

比如Windows 11 23H2版本终于允许任务栏图标不合并了,24H2开始支持更多自定义选项。

Copilot虽然存在争议,但也提供了关闭入口。

这些细节说明,微软并非完全听不进批评。

如果“硬核模式”真的落地,它未必需要叫这个名字。

它可以叫“开发者模式”、“精简版”、“经典体验”……名字不重要,关键是能不能做到三点:

第一,真正干净。

一键开启后,所有非必要服务、预装应用、遥测组件全部停用。

第二,真正可控。

用户改过的设置不会被系统更新覆盖,关闭的功能不会再自动开启。

第三,真正可选。

不需要额外付费,也不需要特殊渠道,普通用户也能在设置里找到这个选项。

只要做到这三点,哪怕只有1%的用户使用,也会极大提升微软在技术圈的口碑。

说到底,操作系统不该是一种“强制体验”,而应该是一种“可选服务”。

你可以喜欢花哨的界面,也可以偏爱极简的命令行;

你可以依赖AI助手,也可以只用记事本和CMD。关键在于,选择权在谁手里。

普拉默的批评,不是对Windows的否定,而是对它初心的呼唤。

他不是反对进步,而是反对“以进步之名剥夺选择”。

今天的世界,信息过载、注意力稀缺。

人们越来越渴望“安静的数字空间”。

一个能让人安心使用的操作系统,或许才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产品。

微软手握最好的技术、最广的生态、最多的用户,缺的,可能只是一点克制,和一点对老用户的尊重。

如果哪天你打开Windows设置,真的看到一个“硬核模式”开关,别惊讶。

那不是倒退,那是回归:回到那个“我的电脑,我做主”的年代。

而这,或许才是Windows重新赢得人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