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有原生家庭创伤的女孩,请谨慎观看《女孩》

否则可能会像她、她、她、她们一样……触发久久不愿回忆的创伤与疼痛。当然,也有可能,获得深层的理解与强烈的情感共鸣。11月

否则可能会像她、她、她、她们一样……触发久久不愿回忆的创伤与疼痛。

当然,也有可能,获得深层的理解与强烈的情感共鸣。

11月1日,由舒淇自编自导的《女孩》正式上映。

作为舒淇的导演首作,它给人的惊喜实在是过于多。尽管在技法上还有可完善的空间,《女孩》仍然是近期最值得观看的电影之一。

它抛弃了常规叙事,以细腻、克制、全景式记录的方式,照见了女孩的生长痛。

有人说这是女性卖惨电影,有人说它是在贩卖苦难,但在对女孩集体记忆的传达和情感的理解上,《女孩》超越了很多充满刻板印象的话题式电影。

01

在真诚这一点上,导演舒淇与导演贾玲有相似之处:首作的故事灵感都源于前半生最大的创伤,把内心深处最隐蔽、最无法和解的角落,打扫干净,掏出来给观众看。

这份创伤,都与母亲有关。

不同的是,贾玲的作品更加通俗化、喜剧化、类型化、商业化;而舒淇的作品以一种写实、克制、低调的氛围,复现和共享一种女孩们共有的记忆——雾蒙蒙的、潮湿的、梦魇般的记忆。

女孩林小丽(白小樱 饰)是生活在1988年的中学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底层家庭出身的长女,记事起就要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为母亲分忧;来到需要自尊和爱的青春期,会更加多思多虑。

影片用大量朴实的生活细节,细腻展现了女孩种种难以言说、反复经历的潮湿:

是在茶几上垫报纸吃饭,报纸不断被风扇吹飞,最后不得不拿碗压住的烦扰;

是每天躲在卫生间里、狭小卧室门后换衣服的局促;

是没钱吃早饭,偷拿零食后趴在课桌上悄悄塞进嘴的窘迫;

是每次低血糖后,在校医和同学怜悯的眼神中逃跑回教室的难堪……

小丽总是习得性无助,因为她不知怎样面对整日酗酒、家暴不断的父亲;也不知怎样面对动辄责骂,总是用难听话羞辱自己的母亲;更无法理解被偏爱的、自信大方的妹妹。

于是她习惯性闭嘴,选择将自己包裹在幽暗封闭的衣柜里,享受片刻的私人空间。

印象很深刻的一场戏是,晚饭后母亲做兼职手工,父亲少见地很早回家。母亲对于父亲的“顾家”并不买账,两人用平静的语气简短互呛,整个画面就这样沉默了十秒……

这十秒,会让很多人深埋已久的记忆袭来,心咚咚跳到嗓子眼儿。

果然,十秒后,父亲一脚踹翻摆满手工的茶几,又打又摔;母亲被迫躲进女儿们的房间,死死堵住门;小丽捂着耳朵躲进衣橱,妹妹紧紧抱住母亲的背。她们熟练地一起等待这一轮风暴过去……

02

《女孩》的英文片名,也是简单的“girl”。翻看演员列表会发现,邱泽饰演的父亲没有名字,只叫“男人”;全片只有女性角色拥有名字。

也就是说,本片的主角不仅是小丽,还有母亲阿娟(汤毓绮 饰)。

影片在开头便运用了一段时空蒙太奇:小丽牵着妹妹的手去上学,年轻时的母亲奔跑着与她们擦肩而过——她健壮有力,朝气蓬勃,跑遍了田间山野。

母亲曾经也是女孩。

《女孩》用一种轻巧但精准的方式,呈现出东亚家庭中女性的代际困境。

突如其来的不幸,让阿娟的人生蒙上了被家人嫌弃、被社会厌恶的阴影。辍学、嫁人、怀孕、生女,都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她也是小孩的时候,就被迫成了小小孩的母亲。

成为受害者的母亲,并没有跳脱出“厌女”的闭环,而是成为新一轮的“同谋”。

阿娟对小丽说,“整天哭丧着脸,有谁会爱你!”与其说是在骂女儿,不如说是在骂她自己。

母亲无法停止讨厌自己,就无法停止讨厌越来越像自己的女儿。阿娟对小丽的爱,总是伴随着羞辱的巴掌。

母亲是受害者,却也成了施暴者。女儿是母亲的延续,也是母亲的伤口。母女互相伤害,又无能为力地爱着。

在斋藤环的《母女关系的精神分析》一书的评论区,有这么一段话:

父亲的角色常常远离琐碎的养育任务,不必劳力,也不必担责。在孩子眼中,父亲要么是可亲的象征,要么是可憎的缺席,但无论哪种情感都相对清晰。而对母亲的情感,却常常是拎不清的。

《女孩》就拍出了母女间的这种“拎不清”。女儿看见了母亲的牺牲、局限、隐忍、失语,既同情又排斥,既愤怒又害怕。

当小丽翘课出逃,阿娟追出打骂,一道铁门横在这对母女之间。隔着铁栅栏,阿娟责骂小丽为什么逃课,小丽却问,妈,你为什么不跟他离婚?

阿娟失语。铁栅栏遮住了母亲的脸。她已经逃不出去了。

03

曾经的痛苦,变成了创作的养分。早年舒淇家境贫寒,读书到中学时,因家境窘迫而停止学业,16岁便出道了,独自面对社会生活的艰辛。

舒淇从2013年起开始构思这个半自传式故事,剧本断断续续写了十年。最令她绞尽脑汁的是结局,写了一年以上,之后又反复修改。

结局之所以难想,是因为现实中的她,也没有迎来与母亲皆大欢喜的结局。48岁的舒淇,依旧无法与父母和解。

影片中,中学时被母亲逐出家门的小丽,成长为一位网球运动员。她健壮有力,朝气蓬勃,一如当年田野间奔跑的阿娟。

父亲过世后,小丽久违地回家。阿娟佝偻着背,殷勤地为小丽端来一碗放满牛肉的面。

越吃面越伤心的小丽,问出了心里话,“你知道这些年我是怎么过的吗?”

阿娟沉默良久,只回了一句:“不要哭啦。”

这是全片最后一句台词。没有和解,没有道歉,依然笨拙地相处,却是东亚母女复杂情感关系的真实写照。越是亲近,越容易受伤;越是相似,越难忍受;互相拥抱,却又彼此疏离。

大数据算法电影遍地的时代,我愈发珍惜像《女孩》一样,能给观众带来强烈情感共鸣的电影。如果你也曾有迷茫的童年,如果你也曾在复杂的母女关系中挣扎,如果你也勇敢地长大了……

《女孩》,或许可以理解你。

【文/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