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十一来苏州,不带这10样算白来!

太湖边的先民早把菱角剥壳、芡实去芯,丢进陶锅煮羹,这是苏菜最早的样子,没花哨,就吃水里长的本味,吴地的软从这时就渗进了饮

太湖边的先民早把菱角剥壳、芡实去芯,丢进陶锅煮羹,

这是苏菜最早的样子,没花哨,就吃水里长的本味,

吴地的软从这时就渗进了饮食。

南宋人南迁到苏州,把北方酱法揉进本地鲜,

师傅们给酱鸭抹上糖色慢炖,连《调鼎集》都记着 “酱鸭须用肥鸭,酱透收卤”。

苏式汤面的浇头也从这时丰起来,

焖肉要选五花,熬到筷子能戳透才够味。

冬至夜老苏州还会包荠菜馄饨,说“冬至馄饨夏至面”,和清末《清嘉录》里写的没差。

新馆子虽加了芝士焗蟹粉,

可老灶台熬的面汤,还是几十年前那股鲜,没走样。

今儿,跟诸位聊聊江苏苏州的美食特产……

洞庭碧螺春

康熙赐名的“吓煞人香”,

太湖东、西山果茶间作里泡出的千年香。

春分采一芽一叶,茶锅烫得人跳脚,手却要像捻花般轻,

杀青、揉捻、搓团、干燥,四道古法全凭手感,每斤干茶需七万颗芽头。

干茶卷如螺,白毫披身,冲泡时先注水后投茶,芽尖仍能“铜丝条”般沉底,

汤色碧绿,花果香裹着鲜爽直窜鼻腔。

当地人讲,“吃口碧螺春,胜过三鲜汤”,这口太湖的春,连康熙都馋得改了名。

如今产区年产百吨,非遗技艺搭着区块链溯源,茶香飘得更远了。

苏州糕团

春秋伍子胥用米粉筑城保民,明清时《随园食单》里“脂油糕”已成经典。

老苏州讲究“不时不食”,

正月闹元宵吃圆子,二月撑腰糕补力,清明青团染艾香,冬至团裹萝卜丝,

这些时令糕团像本活着的民俗日历,藏着“糕糕兴兴”的祝福密码。

定胜糕红得像胭脂,松子白果蜜糕甜得透心,

青团咬开是豆沙猪油的暴击。

最绝是猪油年糕,切薄片裹蛋液煎得金黄,外脆里糯能拉半尺丝,

甜咸党都能吃得眯眼,这口糯叽叽的甜,

从伍子胥的城墙砖,到如今非遗摊头,始终是苏州人“日子甜过糖年糕”的底气。

苏式月饼

苏州人过中秋,鲜肉月饼是绕不开的念想,

现烤的酥皮一碰就碎,滚烫的肉馅裹着姜汁香,咬开时“咔嚓”一声,

肉汁混着麦香在舌尖炸开,比广式月饼的甜腻更戳江南人的胃。

酥皮要叠18层,得在25℃恒温台擀3次,

虎口收口时手劲稍重就破酥,轻了又包不紧,全凭老师傅“一摸二闻三尝”的选料绝活。

这口酥香从唐宋传下来,

乾隆年间稻香村在苏州观前街立了招牌,如今还被列为省级非遗。

当地人买月饼要认“垫肚纸”和红印章,

甜口爱清水玫瑰、豆沙,咸口必选鲜肉、吃时配壶碧螺春,

甜咸交织中品出“月是故乡明”的烟火气。

太仓肉松

始于1874年,倪德误将焖肉烧过头,急中生智揉炒成絮状金黄、咸甜适口的肉松,

后开“倪鸿顺”店,成清廷贡品,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摘金。

其核心在“三精”:

选太仓梅山草猪后腿肉,屠宰4小时内加工;经切条、煮松、文火炒松、

手工搓松四道工序,成品如丝如絮,入口即化,咸中带甜,香留齿颊。

当地人奉为“无松不成宴”,早餐配米烧粥,宴席作冷盘,是走亲访友的“奢侈礼”。

如今列江苏省非遗,传承“绝对新鲜”的匠心,一口便是百年味道。

太湖莼菜

西晋张翰“莼鲈之思”典故里的主角,早被《齐民要术》记作“菜之上味”。

这“水中碧螺春”滑得像婴儿脸蛋,

嫩叶裹着胶质,汆汤时吸饱鲜味,莼菜银鱼羹“鲜掉眉毛”,连乾隆都点名要尝。

如今东山太湖仍保留传统采莼技艺,

晨雾里采莼人划着菱桶,挑水下一芽一叶。

这“国宝级”水草对水质挑剔,曾因污染濒危,

现经人工种植重获新生,成了苏州人春日必带的“乡愁信物”。

苏州西山板栗

唐代起便是“十家倒有九家种”的秋日主角。

其主栽“九家种”品种,肉质细糯似桂花香,

熟食香甜、生吃脆爽,秋分后成熟,中秋前后最是馋人。

老辈人讲,“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金庭镇,打板栗要穿厚靴防刺球砸脚,

剥壳时捏着“栗子肚”挑圆实的才甜。

如今这口千年甜糯,糖炒栗子油亮易剥,板栗烧鸡配土鸡鲜得掉眉毛,

连《太湖备考》都记着“栗出东西两山,东山西坞者尤佳”,

这口秋滋味,老苏州人年年盼着带回家!

阳澄湖大闸蟹

它的魂儿,得从“闸”字说起。

苏州卖蟹人喊“闸蟹来”,竹簖在港湾里一拦,蟹见火光往上爬,逮个正着。

这“大闸蟹”的名儿,就这么在吴侬软语里扎了根。

青背白肚金爪黄毛,是它的身份证。

蒸熟了,壳亮得像抹了油,蟹黄硬实如红脂,咬一口鲜甜直冲天灵盖。

老苏州讲究“九雌十雄”,九月吃母蟹黄满,十月吃公蟹膏肥。

清蒸最本味,姜醋一蘸,鲜得人直咂嘴,

这口千年流传的江南至味,

连章太炎夫人都说“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

苏州枣泥拉糕

是太湖边“糯”出来的老味道。

起源于明代的苏州古城,最初用糯米粉加水蒸制,筷子一挑能拉丝,故称“拉糕”。

如今改良后切块装盘,更易携带,却仍保留着“粘盘不粘牙”的绝活。

这糕的魂在枣泥,

选核小肉厚的红枣蒸熟去核,熬成甜润枣泥,混着猪油香,裹进糯米粉里蒸透。

咬一口,软糯得像苏州评弹的转音,

枣香混着松子仁的脆,甜而不腻,当地人直说“蛮灵个”。

外地人带它回家,拆开包装就能吃,

冷食也软韧,配杯碧螺春,才算懂了苏州的“糯”。

苏式糖果

苏州采芝斋粽子糖,清同治九年创制,

形如粽,棱角分明,琥珀色糖衣裹松仁,甜而不腻,化而不粘。

光绪年间曾作贡品,1954年日内瓦会议用以待宾,誉为“中国糖”。

其制法讲究:

铜锅熬糖至160℃,撒松仁折叠拉条,剪成粽形,

冷却后脆香扑鼻,药食同源,含川贝、薄荷等,兼具食疗功效,

是苏州人过年的“甜蜜印记”,外地人必带的“苏州味道”。

太湖三白

白鱼、银鱼、白虾,是千年江南味觉密码。

春秋时银鱼已入贡,

清《太湖备考》载“白虾熟时色仍洁白”,白鱼更因“鳞下藏脂”被赞“赛鲥鱼”。

渔民捕前祭湖神,船宴现烹最鲜:

银鱼炒蛋如碎玉落盘,清蒸白鱼“肉如凝脂、汤似乳”,

醉虾蹦跳入口,鲜得“眉毛要掉”。

如今非遗传承人创新“脆皮银鱼”,

文旅线让游客体验渔歌号子、制虾干。

这口鲜,是太湖的馈赠,更是苏州人“不时不食”的生存智慧。

站在苏州的街角,手里拎着刚出炉的鲜肉月饼,

烫得你左右手倒换,纸袋渗着油。

风吹过来,是甜的,是咸的,是百年老灶飘出来的香。

你咬一口,酥皮碎在嘴边,肉汁滚进喉咙,

原来人间烟火,就是这么个滋味。

带点回去吧,塞进行李,把这土地的温度,分给等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