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金九银十”落下帷幕,北京、上海、深圳接连放出的限购“大招”,究竟点燃了怎样的市场?是预言中的房价暴涨,还是悄无声息的再度回落?当新政的“脉冲式回暖”遭遇市场的理性寒冬,一线楼市的真实面貌,比任何剧本都更值得深思。
2025年8月至9月,中国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场备受瞩目的政策“松绑”。北京于8月8日率先调整五环外限购,上海在8月25日跟进放开外环外限购,深圳则于9月5日大幅缩圈限购区域。如今,政策落地已两月有余,市场反馈的数据和现象,清晰地勾勒出一幅远超简单“涨跌”的复杂图景。
一、 政策“脉冲”与市场“余温”新政出台初期,市场迅速给予反馈,呈现出一波“脉冲式回暖”。
·北京在“808新政”后,商品住宅成交面积连续三周稳步拉升,从第33周的7.73万平方米升至第35周的10.18万平方米。
·上海“825新政”后,新房周度成交面积在第35周大幅跃升至14.77万平方米。
·深圳的表现则相对平淡,新政后新房成交规模总体与前期持平,未见明显拉升。
然而,这轮由政策直接刺激带来的热度并未持续。进入10月,“政策余温”显著减退。上海新房周度成交规模高位回落,环比9月周均下降17%。北京楼市整体变化不大,10月周均成交较9月仅微增3%。更为严峻的是二手房市场,京沪深三城10月周均成交较9月均出现回落,甚至不及新政前7月的水平,显示二手房市场仍处于下行区间。
二、 冷热分化:核心区与远郊盘的“冰火两重天”本轮回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极度分化。热销资源高度集中于核心区的改善型楼盘,而外围区域的去化压力依然巨大。
·北京市场呈现出冲高回落态势,这与推盘结构密切相关。9月份,凭借核心区位、健全配套和完备产品力打造的“好房子”项目集中入市,实现了去化率的冲高。
·上海和深圳的项目去化率整体呈下行趋势。以上海为例,其去化率从2025年2月的高点68%,降至7月的38%,新政后的8月虽有反弹至48%,但到10月前26日,已降至36%。这深刻说明,缺乏核心区位和产品力支撑的项目,即便在政策利好下,也难以获得市场认可。
购房者的决策逻辑已发生根本转变,他们更加权衡区位、配套、产品与价格的综合性价比。这意味着,“买到就是赚到”的普涨时代已然终结,一线楼市的“价值回归”正在加速。
三、 “金九银十”成色不足,信心重建仍是核心难题回顾整个“金九银十”,一线城市楼市的表现可谓成色不足。政策工具箱的开启,的确在短期内激活了一部分被压抑的合理住房需求,但其效应正在快速减退。
市场观望情绪的持续,是摆在面前的最大现实。有购房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更希望政策推动的市场回暖能够具备“持续性”。这反映了当前市场信心的脆弱。在“买涨不买跌”的心态主导下,购房者的决策周期延长,他们需要更多坚定、连贯且具有持续性的政策支持,才能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
与此同时,宏观数据也为市场带来了复杂信号。A股上证指数在10月28日盘中突破4000点,为十年来的首次。资本市场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居民部门的注意力与资金,使得资产配置的选择更加多元,楼市不再是唯一的热点。
四、 未来展望与购房指南面对当前分化的市场,无论是刚需、改善还是多套房持有者,都需要调整策略,审慎行事。
1.对于刚需购房者:切忌盲目追高外围区域的概念盘。应优先考虑配套成熟、有产业和人口支撑的核心区域,即使是小户型,其抗风险能力也远大于远郊大盘。同时,可以密切关注各城市推出的保障性住房,正如上海11月1日起施行的多项新规所体现的政策导向,社会公共服务在持续完善,居住的解决方案正趋于多元化。
2.对于改善型购房者:当前是“卖旧换新”、置换核心优质资产的窗口期。应果断处置手中的非核心资产(如无学区优势的老破小、远郊盘),集中资金瞄准一线或强二线城市核心区的优质项目。
3.对于多套房持有者:需重新审视自身资产配置。应尽快清理位于人口流出、产业空心化城市的房产,优化资产结构,以应对未来可能到来的房地产税等长效机制带来的持有成本上升。
结语:一线城市的楼市,正从一场全民狂欢的资本盛宴,回归其居住本质与城市价值折射器的角色。新政的刺激,如同一次压力测试,验证了真实需求的所在与市场的底线。在政策与市场的深度博弈中,唯有抛弃幻想、尊重规律,方能穿越周期,守住财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