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全红婵复出,失去“水花消失术”,“天才少女”归于平凡!

深陷伤病困扰的全红婵,宣布在今年的全运会复出,吸引了网友们的注意。与此同时,好朋友、好搭档陈芋汐也在本次全运会参赛名单之

深陷伤病困扰的全红婵,宣布在今年的全运会复出,吸引了网友们的注意。

与此同时,好朋友、好搭档陈芋汐也在本次全运会参赛名单之中。

但两人却是作为对手相遇。

跳水“双生花”在全运会上再次相逢,这次的二人从“队友”变成“对手”。

一山难容二虎,尤其是在赛场上,这句话更为现实。

5日的“世界大战”真是让人看得恨不得送上一颗“速效救心丸”。

当全红婵在跳台上略显吃力地完成翻腾,当水花不如从前那般完美,观众们的掌声依旧热烈。大家喜爱的,从来不只是那个战无不胜的天才少女,更是那份带着伤痛依然微笑的坚韧,以及那份直面困难的勇气。

双生花——全红婵

2007年,全红婵出生于广东湛江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生活并不富裕。

全村仅300多户人家,她家是村里的低保户之一。

家里靠种果树为生。

可天有不测风云,全红婵的母亲遭遇车祸,失去了劳动能力,使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母亲虽无大碍,但需要持续治疗,几乎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

转机发生在2014年。

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的跳水教练陈华明到基层小学选材。他有个特点:更青睐能吃苦的农村孩子。

正在操场上玩格子游戏的全红婵,吸引了陈华明的注意。

“她身材小巧,但爆发力惊人,像根小弹簧。”陈华明回忆。

于是赶忙喊来全红婵测试,结果当时只有7岁,身高仅有1.2米的全红婵,立定跳远却跳出了1.76米的好成绩。

陈华明眼前一亮,跑到全红婵家里做工作,承诺“管吃管住还管上学所有费用”。

对这个家庭来说,这是改变孩子命运的唯一机会。

就这样,7岁的全红婵独自离家,进入湛江体校。

临行前,她告诉妈妈:“等我练出来,赚钱给你看病。”

体校的训练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

训练池是露天的,夏季跳板烫脚,得用毛巾沾水降温;冬天水太冷,一年只能练7个月。

但全红婵是队里最刻苦的孩子。

她的日常训练表:

· 早晨6:30起床晨跑

· 上午文化课学习

· 下午3点开始4小时水上训练

· 晚上力量训练、技术分析

· 每天要完成约400次跳水

“她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教练说,“别的队员累了会休息,她会一直练到动作完美。”

长期浸泡让她的头发枯黄,曾被人误会是“非主流”。实则是营养不良和训练艰苦的痕迹。

同时,因为特殊原因,东京奥运会推迟举办,也让全红婵达到了参赛的年龄段。

2020年10月,全国跳水冠军赛。赛前三周才掌握5个全套动作的13岁小将全红婵,一鸣惊人,击败多位世界冠军,夺得金牌,拿到了东京奥运会的入场券。

2021年8月5日,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决赛。

全红婵的五跳,三跳获得满分:

· 第二跳:4个裁判打出10分

· 第四跳:7个裁判全部10分

· 第五跳:6个裁判打出10分

最终得分:466.20分——打破世界纪录。

在那个东京之夜,全红婵震惊了世界。

随后的采访,又让大家看到了全红婵朴实的一面:

· 想吃点好的,辣条

· 梦想是开个小卖部

· “要挣钱给妈妈治病”

这份纯孝,打动了亿万国人,成了她最动人的标签。

之后,全红婵更像是一路开挂,只要参赛,几乎都是冠军。

之后的巴黎奥运会,又再次夺金。

凭借一句“小小巴黎,拿捏”,更是成了网络红人。

吸引了大批粉丝。

双生花——陈芋汐

与全红婵相比,陈芋汐的家庭条件要好一些。

陈芋汐出生于2005年,比全红婵大2岁,家庭虽是体育世家,但条件也不算优渥。

由于从小体弱多病,经常发烧、感冒,于是家里面就决定让她从事体育运动增强体质。

一开始,陈芋汐接触的就是爸爸所擅长的体操,在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开始了自己的运动生涯。

不曾想,这一练让陈芋汐在身体机能方面的天赋被发掘了出来。

由于陈芋汐的本体感受好,肌肉神经发达,这让她在做各种技术动作的时候学得非常快,短时间内就能做到十分规范。

此外,她在训练和比赛时的注意力集中度也非常高,这都是优秀运动员的潜质。

一下子,陈芋汐被少体校的多位教练看中,而最终将她“抢”到手的,就是前跳水世界冠军、原上海跳水队领队史美琴。

史美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我去找她爸爸陈健办其他事情,偶然中看到了小宇汐。这个孩子硬件条件非常适合练跳水,身体很轻,眼神又坚定,我就认定她肯定是个好苗子!”

就这样,在陈芋汐7岁那年,她爬上了高高的跳台,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奥运冠军之路。

刻苦训练下,陈芋汐在2018年开始爆发。

当年的全国跳水锦标赛上,年仅13岁的她获得10米台冠军,被媒体称为“爆冷夺冠”。

2019年5月的国际泳联跳水系列第四站俄罗斯喀山站,陈芋汐和苑浩妍搭档获得女双10米台冠军。

之后的伦敦站,陈芋汐不仅拿下了双人10米台冠军,还赢得了个人赛冠军。

2019年的光州游泳世锦赛,首次参加世锦赛的陈芋汐便登顶冠军,帮助中国跳水队时隔六年后再次获得该项目的世锦赛冠军。

但同样因为奥运会延期的原因,陈芋汐和全红婵的结局却截然相反。

陈芋汐遇到了所有运动员都必须要面对的一道坎——发育关。

这一年,她迎来了身体发育的猛烈冲击,身高一下蹿了将近10厘米,体重也随之增加。

对于跳水运动员而言,近乎灾难。

这意味着在空中翻腾的半径变长,转速变慢,完成动作的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

后来,东京奥运会的故事家喻户晓,拿金牌的并不是她。

甚至连单人位跳台的首选参赛者,都不是她。

因为全红婵的出现,陈芋汐不再那么耀眼,甚至饭圈文化开始搞起了对立。

如果陈芋汐拿冠军了,饭圈文化里的人不会认为是陈芋汐实至名归,反而口口声声地说着,是陈芋汐搞黑幕,因为陈芋汐的出身比全红婵的好。

如果全红婵拿冠军了,陈芋汐没有拿冠军,那么挨骂的还是陈芋汐,大家会认为她就是没有实力,又会拿陈芋汐的家庭来说事。

当全红婵看见饭圈抹黑陈芋汐姐姐时,全红婵不止一次公开发言称:“她很好,她一直很辛苦,她很棒,特别棒,只要有她在,就有人帮我撑着!”

无论外界怎么争吵,两姐妹的感情一直没有变质。

两姐妹都在互相加油打气,克服难关。

发育关,运动员最不想面对又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关。

特别是跳水运动员。

就如陈诺琳曾说的:

“你增加一两,难度就增加10倍”

要克服地心引力,要保证动作的标准,就必须严格控制自己的体重。

就如陈芋汐,必须要把体重严格控制在42.5公斤。

与此同时,陈芋汐的父母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女儿为保持竞技状态付出了巨大努力。

陈芋汐在日常生活中极其自律,为控制体重长期不吃肉类食品,甚至随身携带体重秤随时监测体重变化。

这种严格的自律精神在年轻运动员中实属难得。

除了陈芋汐,更多的是被落下,隐入尘烟的运动员,他们曾经也被称为天才。

或是因为伤病、或是因为发育、或因名额限制、大赛延期,没能站上领奖台,黯然退场。

小可爱张家齐同样在这次全运会复出了,但成绩不太理想,预赛就被淘汰了。

可谁没被她当年的风采惊艳过?年少时就凭着超凡天赋横空出世,那“教科书级”的压水花技术,让她成了跳水圈公认的“天才少女”。

但被网友们称为,她是一个运气差到让无数人心疼的跳水天才,2016年里约奥运会如期举行,当时张家齐正值职业生涯的巅峰期,因为年龄未满14岁,导致她无法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上。

东京奥运会全红婵的出现,让她无缘女子单人项目

东京奥运会张家齐与陈芋汐获得女子10米台双人冠军,可紧接着,也面临了发育关的困扰,之后慢慢退出了大家的视野,很多人都以为她退役了,其实并没有。

她回到了北京队,一边克服发育带来的影响,一边努力学习,在国内的一些冠军赛还是可以看到她的身影。

但最终仍没能克服难关,当最后一跳的水花散尽,得分定格的那一刻,第五名的成绩或许不够耀眼,甚至带着些许遗憾,但这就是她职业生涯,最真实也最难忘的注脚。

都说竞技体育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可张家齐的告别,更像一场温柔的告白。

天才的绽放或许有期限,但那些拼出来的痕迹,永远不会被抹去。

竞技体育之所以一直备受尊崇,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突破身体边界、叩问精神极限的渴望。

当我们为少女们完美翻腾和轻盈入水的姿势感到惊叹时,很多人无法想象,奖牌的背后,要付出怎样的血泪?

刚刚说的发育关只是其中的一道生死线。

除此之外,伤病也是不得不面对的关卡。

为精准判断入水方位,保证动作准确无误,她们必须睁眼承受水面的巨大冲击。

佩戴护目镜会影响她们的空中视野和对距离的感受,进而影响成绩,因此她们往往选择默默承受。

长此以往,很容易出现如视网膜破裂、穿孔、脱落等损伤,甚至还要面临失明的风险。

郭晶晶、胡佳等多名运动员都因此进行过眼科手术。

此外,每次入水时的冲击力相当于自身体重的几倍,而这样的冲击,运动面每天要承受数百次。

髋关节积液、脚踝劳损、腰背劳损...更是家常便饭。

同时,还要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中国跳水队的内部选拔,比一些国际大赛都要残酷。

国家队人才济济,但奥运门票只有聊聊几张。

她们既是并肩作战的队友,也是争夺名额的对手。

这种日复一日的竞争,对年轻的运动员们来说,是巨大的考验。

此外,全国人民的期待、媒体的聚焦,都化作千斤重担,压在她们年轻稚嫩的肩膀上。

她们要挑战的不仅是地心引力、技术难度,还有人类身体成长的规律、心理承受压力的极限,以及为追求极致成绩必须付出的健康代价。

然而,希望与突破始终存在。

就在众人为全红婵的发育关忧心忡忡的时候,今年7月的新加坡世锦赛,陈芋汐完成了漂亮的破局。

她以20岁的“高龄”,430.5的断层高分,强势夺冠。

这枚金牌的意义,远不止奖牌榜上又添一枚荣誉。

而是在那个被认为“难以蝉联”、偏爱低龄选手的项目上,开创了全新的历史。

同时也为所有后来者探明了一条充满活力的全新的道路。

她证明了女子跳台并非只能是“天才少女”的昙花一现,同样可以是成熟运动员厚积薄发的舞台。

她证明了发育关虽是一道天堑,但凭借机制的自律和科学的训练,天堑亦可变通途。

她终于从天才同伴的光环中走出,站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中央,完成了一场沉默而漂亮的后来者居上。

全红婵和陈芋汐的传奇,是天赋与时机的完美共振;而更多天才少女,只能被迫隐入历史暗面。

鲜衣怒马、年少成名固然是命运的馈赠。

但那些从未被聚光灯照亮,却依然十几年如一日为热爱前仆后继的坚持,同样配得上最崇高的敬意。

这份不问前程、只顾耕耘的执着,正是对奥林匹克精神最深刻、最动人的诠释。

一页薄薄的女子冠军列表,并不是她们作为职业运动员竞技精神的全貌。

或许真正的伟大,不在于是否站在巅峰,而在于明知前路艰险,依然选择勇往直前。

创作不易,您的点赞和在看就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