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商道古驿”到“红韵古村”:山西晋城太阳古镇攻略火了,这座“太行山里明清活态馆”凭啥成“晋东南文旅新顶流”?

“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出温润的光,灰砖黛瓦的老院飘出谷香,村头老槐树下,78岁的张奶奶正坐在石凳上纳鞋底——这不是影视剧里的

“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出温润的光,灰砖黛瓦的老院飘出谷香,村头老槐树下,78岁的张奶奶正坐在石凳上纳鞋底——这不是影视剧里的旧时光,是晋城市泽州县大东沟镇的太阳古镇。”近日,文旅博主@晋地慢游 发布的“太阳古镇一日慢生活”视频,单条点赞破60万。这个藏在太行山南麓、距晋城市区35公里的“隐世古村”,今夏游客量同比激增380%,其中红色文化爱好者、古建摄影客、亲子研学家庭占比超75%,被网友称为“太行山里的活史书”“能摸到温度的明清村”。

记者实地探访并结合文保专家、镇干部、村民采访发现,太阳古镇的走红绝非偶然——它不仅是泽州“四大古驿”之一,更以“明清商道遗韵+太行红色基因+活态民俗传承”的复合魅力,成为“晋东南文旅融合”的新样本。这份从“老墙根”到“新体验”提炼的“漫游指南”,或许能帮你读懂它的厚重与鲜活。

历史密码:一座村,藏着“千年商驿”的驼铃记忆与“太行红嫂”的热血传奇

“太阳古镇的‘魂’,在‘古’与‘红’的交织。”晋城市文保中心研究员王建国开篇便点题。古镇原名“太阳店”,因地处太行山南麓的“晋豫古商道”要冲,自宋金时期便是“盐铁茶马”的重要驿站;明清时达到鼎盛,商铺、镖局、票号沿街而立,是泽州“南粮北运”“北货南销”的中转枢纽;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八路军太行军区后勤基地,“太行山上的红嫂们”在此纳鞋底、做军粮,留下“最后一口粮送战士”的红色记忆。

这座“双遗产古村”的珍贵,在于三个“时空对话”的细节:

最老的“商道基因”:村中心的“关帝庙”(明代建)前,至今保留着“茶棚遗址”——当年商队歇脚时,村民会免费提供小米粥、腌萝卜;庙内碑刻记载:“每日过骡马千余,挑夫百余人”,印证着“旱码头”的繁华;

最燃的“红色印记”:“红嫂院”(清代民居改造)里,土炕、纺车、补丁摞补丁的军装整齐陈列,“1942年,12位妇女在炕洞藏过八路军的电台,用小米粥救过3名重伤员。”82岁的老党员赵大爷抚摸着炕沿说;

最活的“古建活态”:不同于许多“空心古村”,太阳古镇仍有200余村民居住——老药铺“德顺堂”仍在抓中药,醋坊“福兴号”的陶缸里发酵着3年陈醋,铁匠铺“李记”的打铁声从清晨响到黄昏,“很多游客说,这里的‘人气’比展柜里的文物更动人。”古镇讲解员小杨说。

“很多人只看‘房子’,却不知太阳古镇的‘根’在‘人’。”民俗学家李秀兰分析:从商道的“茶棚文化”到抗战的“红嫂精神”,再到今天的“手艺传承”,古镇始终是“活着的历史”——“古驿道的驼铃、红嫂的针线、醋坊的酸香,都是活的文化。”

玩法指南:4类游客的“太阳古镇深度打卡手册”,从商道到红村

太阳古镇的魅力在于“一步一史、一院一韵”——既能触摸明清商道的肌理,又能聆听红色岁月的回响。结合实地体验与村民推荐,记者梳理4种特色玩法:

1. 红色记忆线:在“红嫂院”里上一堂“沉浸式党史课”

推荐路线:村史馆→红嫂院→八路军粮站旧址→红色文化广场。重点看:

红嫂院(清代民居):土炕上摆着当年救伤员的粗布被子,墙上挂着“红嫂群英谱”(记录12位妇女的感人事迹),可体验“纳鞋底”(用老粗布、麻绳学做军鞋);

八路军粮站旧址(民国商铺):展柜里陈列着锈迹斑斑的粮袋、木斗,“当年村民用‘高粱换白面’的办法,偷偷给战士送粮。”镇干部小张讲解;

红色文化广场:每天10:00、15:00有“情景短剧”《红嫂送粮》,村民演员穿粗布衫、挑竹筐演出,“演的是邻居张奶奶的奶奶,特别真实!”带娃来的太原游客陈女士说。

2. 古建探秘线:跟着文保专家“解码”明清商道建筑

古镇现存明清民居60余处,建筑细节藏着商道密码:

“关帝庙”戏台(明代):台基用本地青石雕“商”字纹,藻井绘“晋商驼队图”,“过去商队出发前会在这里唱《穆桂英挂帅》,求一路平安。”文保员老周说;

“同兴号”票号(清代):院内“地下金库”(藏银窖)仍保留原貌,墙上“诚信赢天下”的砖雕是票号的祖训;

“福兴醋坊”(清代):醋窖用陶缸叠成“金字塔”,发酵区飘着酸香,“醋曲配方传了7代,现在还在用。”醋坊老板李师傅舀起醋让游客尝,“酸得醇厚,后味带甜。”

3. 民俗体验线:在“老手艺”里触摸“活着的文化”

古镇的“烟火气”藏在村民的日常里:

跟红嫂学做“军粮馍”:用玉米面、南瓜泥蒸的馍,是当年战士的干粮,“揉面要‘三醒三揉’,蒸出来才筋道。”红嫂王奶奶手把手教;

看铁匠打“老农具”:铁匠铺“李记”的师傅用传统锻打法打镰刀、锄头,“火候、锤印都有讲究,现在的机器打不出这股子‘手劲’。”65岁的李师傅说;

逛“非遗市集”:每周六日有剪纸、面塑、草编摊位,可买“太阳花”剪纸(象征红嫂精神)当伴手礼。

4. 田园休闲线:在“太行人家”享受慢生活

古镇周边有2000亩梯田、3处古泉眼,适合亲子或情侣慢游:

辛安泉观景台:俯瞰“泽州第一泉”涌出的清澈泉水,可接泉水洗手,“传说喝了能祛病。”村民笑着说;

梯田徒步:沿“商道古径”走2公里,看玉米、谷子、花椒树交织的田园画卷;

住“古宅民宿”:“德顺堂民宿”由老药铺改造,房间保留木梁、雕花窗,夜晚能听见虫鸣,“推窗见老槐树,梦里都是醋香。”北京游客小林说。实用攻略:交通、美食、住宿全指南

交通:

自驾:晋城市区→晋高一级路→大东沟镇(全程约40分钟,古镇停车场免费);

公共交通:晋城汽车站乘“泽州-大东沟”公交(25分钟,3元),下车步行10分钟;

高铁:郑州→晋城东站(1小时,票价90元),转乘出租车30分钟到古镇。

必尝美食:

福兴醋坊醋焖鱼:用3年陈醋焖制的鲤鱼,酸香入味,肉质鲜嫩;

红嫂手擀面:手擀面配“山羊肉臊子”(用本地黑山羊熬制),汤浓面筋;

古泉豆腐:泉水点卤的豆腐,白嫩无渣,可做“麻婆豆腐”或直接蘸辣酱;

小米稠饭:用辛安泉小米熬煮,米油厚实,配咸菜丝最香。

住宿推荐:

德顺堂民宿(古宅改造):标间288元/晚,含早餐(小米粥+手擀面);

红嫂小院(农家院):窑洞房198元/晚,房东会做“军粮馍”当夜宵;

古镇客栈(新建):标间188元/晚,适合预算有限的游客。

避坑提示:

部分古宅民宿无电梯,带老人小孩建议选一楼;

醋坊、铁匠铺等体验项目需提前预约(可联系古镇游客中心);

夏季注意防蚊(梯田、泉边蚊虫较多),备驱蚊液;

尊重村民生活,拍照前征得同意,勿随意进入私宅。

周边联动:逛完太阳古镇,还能这么玩

上午:太阳古镇→中午:“泽州过油肉”(市区老店,地道晋城菜);

下午:车程20分钟到“大阳古镇”(看“九州针都”非遗,对比太阳古镇的“商道”与“手工业”);

傍晚:车程40分钟到“珏山”(登道教名山,看“珏山吐月”奇观);

夜宿推荐:“珏山脚下民宿”(推窗见山,适合喜欢自然的游客)。

行业观察:太阳古镇走红,是“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太阳古镇的爆火,本质是对‘文化认同’的唤醒。”晋城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分析,当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拍照”,开始追问“商道的驼铃为何响?”“红嫂的针线为何暖?”——古镇用“可触摸的古建”“可参与的体验”“可感知的精神”,把“历史课本”变成了“沉浸式剧场”。“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游客中,亲子家庭占比45%,研学团占比30%,‘带孩子学历史’成为新趋势。”

大东沟镇党委书记王芳透露,古镇正推进“活化工程”:复原“明清商队”巡游(演员穿马褂、挑货担走街串巷);开发“红色剧本杀”(游客扮演八路军战士、红嫂,完成任务);开设“古建手作课”(用传统工艺学做砖雕、木刻)。“我们要让太阳古镇不仅是‘景点’,更是‘文化课堂’,让每一个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故事’。”

从商道的青石板到红嫂的老粗布,从明清的醋香到抗战的枪声,太阳古镇用800年光阴告诉我们:最动人的文旅,从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可感、可参与、可传承”的当下。正如@晋地慢游 在视频结尾写的:“离开时,我在红嫂院门口买了双虎头鞋——针脚歪歪扭扭,却暖得人心发颤。原来最好的‘红色记忆’,从来都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活在百姓日子里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