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企新套路:把酒精伪装成 "小甜水" 吸引年轻人 谁在替酒精洗白?从“适量有益”神话到公共健康危机 在大众认知里,“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观念根深蒂固,可这背后却隐藏着酒精行业精心编织的洗白骗局,正将公共健康拖入危机深渊。 “适量有益”这一神话,源于早期一些不严谨的研究。这些研究未充分考量诸多干扰因素,比如部分戒酒者本身可能存在健康问题,导致数据偏差,错误地呈现出少量饮酒者死亡率略低的假象。而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明确,酒精不存在所谓“安全剂量”,长期摄入,哪怕量很少,也会显著增加患癌风险,口腔癌、喉癌、肝癌等多种癌症都与之密切相关。 酒精对身体的伤害是全方位的。肝脏首当其冲,长期饮酒会引发脂肪肝,若不加以控制,会逐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我国因酒精导致的肝病患者数量惊人。大脑也深受其害,长期饮酒者脑容量会减少,认知功能衰退,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心血管系统同样难以幸免,酒精会升高血压、损害心肌,诱发心律失常等问题。 在这场健康危机中,酒类企业是幕后推手。它们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营销,将酒精包装成时尚、社交的象征,推出“低度酒”“养生酒”等概念,淡化酒精的危害。还通过赞助体育赛事、文化活动等方式塑造正面形象,同时游说政策制定者,影响税收、广告限制等政策,阻碍严格的酒精管控措施出台。 文化传统中的“酒桌文化”也成了帮凶,劝酒被视为热情好客,拒绝饮酒被视为不给面子,让无数人在社交压力下陷入健康风险。 如今,酒精相关疾病和伤害的案例日益增多,公共健康正遭受严重威胁。我们必须认清酒精的真面目,拒绝“适量有益”的虚假宣传,共同守护公共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