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照样出口,还越卖越多。这到底是大家忘了怕,还是日本搞了什么新路子? 2023年8月24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按下按钮,第一批处理水稀释后排进海里。那水是从2011年地震海啸后堆积的核废水,经过系统过滤。国际原子能机构当时就发报告,说这排放符合全球标准,对人和环境影响微乎其微。 可邻国不买账,中国海关总署当天就宣布全面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韩国也加强辐射检测,欧盟部分国家跟着下架货架。日本海鲜出口直线坠崖,尤其是对华贸易,本来占总出口四成多,一夜之间归零。 那时候日本渔民日子多苦。北海道扇贝堆成山,本来是中国最大买家,现在只能贱卖或扔海里。东京丰洲市场拍卖会上,金枪鱼标价砍到原价一成,批发商愁眉苦脸。全球媒体天天追踪洋流路径,标题党满天飞:“辐射57天覆盖太平洋”。 社交平台上,讨论帖每月12万条,大家刷屏问“日本鱼还能吃吗”。日本政府急眼了,花大价钱改名,把“核污水”叫“处理水”,反复强调“稀释到安全水平”。可老百姓不吃这套,抗议游行从福岛闹到东京,渔业协会开会拍桌子,砸杯子泄愤。 转眼两年过去,风向变了。2025年,日本海鲜出口不降反升,总额破纪录。东南亚、非洲和拉美成了新宠。 泰国曼谷市场,日本扇贝包装成“泰国湾特产”,价格低本地三成,摊主乐坏了,直说“货源稳,利润高”。非洲港口,金枪鱼块卸货时工人闻着鲜味就点头成交。拉美那边,日本商务代表带样本去谈,买家尝一口就签单。 这些地方食品安全标准松,对核水认知浅,进货不挑剔。日本农林水产省数据摆在那儿,2025年上半年,新兴市场完全补上了中韩的窟窿。 为啥东南亚这么吃香?一方面,日本政府补贴砸钱,还出资金帮企业开拓渠道。泰国餐厅老板算账,每公斤金枪鱼便宜200泰铢,风险算进去也划算。 另一方面,宣传攻势猛,日本渔协拍视频,渔民当镜头吃自家海鲜,配字“我们天天吃,没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