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新加坡,怕是真的坐不住了!为什么?因为中国人正在一步步砸掉他们端了几十年的金饭碗! 新加坡这几十年的好日子,全靠捧着几碗 “祖传金饭” 过活,靠着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当中间商,靠着金融中心的名头赚差价,靠着航运枢纽的身份收过路费,日子过得比谁都滋润。 可现在这几碗饭,硬是被中国人一勺一勺挖走,让这个弹丸小国彻底坐不住了,毕竟饭碗都要保不住了,换谁都得慌。 先说说那碗最香的航运中转饭,新加坡靠马六甲海峡吃了半个多世纪,全球三分之一的油轮、一半的液化天然气运输都得从这里过,光靠船舶停靠、货物转运就能躺赚。 可中国人偏不按常理出牌,硬生生修出了中欧班列这条 “钢铁驼队”,2024 年一年就开行了 1.9 万列,拉了 207 万标箱的货物,同比还在涨。这些货物以前大多要先运到新加坡港,装船海运到欧洲,现在直接从中国内陆出发,穿过中亚直达欧洲,不仅时间省了一半,运费还低,谁还愿意绕远路去新加坡中转? 中国还在周边布局了一堆 “绕路神器”,中缅油气管道直接把中东的石油天然气从缅甸运进中国,不用再走马六甲海峡;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已经投入使用,中国从中东进口的能源可以直接靠港,通过陆路运输回国,等于给马六甲海峡绕开了一条近路。 这一下,新加坡港的货物吞吐量肉眼可见地往下掉,以前的全球第一大港宝座早就被宁波舟山港、上海港抢了去,现在连前三都快保不住了。 再看金融这碗饭,新加坡一直想当东南亚的 “钱袋子”,靠着离岸结算、外汇交易赚得盆满钵满。可中国人直接釜底抽薪,推起了人民币跨境结算,让东南亚国家做生意不用再经过美元、新元中转。 2021 年中国和东盟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就达到了 4.8 万亿元,十年涨了近 20 倍,到现在这个数字还在蹭蹭涨。中国还和越南、印尼、柬埔寨签了双边本币结算协议,和新加坡周边的主要国家都搞了货币互换,总金额高达 8000 亿元,相当于直接在东南亚建起了人民币支付网络。 以前东南亚国家做生意,得先把本国货币换成美元,再换成对方货币,中间要被银行扒好几层皮,现在直接用人民币结算,一步到位,谁还愿意多花冤枉钱找新加坡当中间商?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在东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021 年就处理了 3.3 万亿元的业务,同比增长超 50%,越来越多的东盟金融机构加入进来,新加坡的人民币清算中心地位早就被分流得没剩多少了。 还有高端制造这碗饭,新加坡一直想靠半导体、生物医药这些产业站稳脚跟,引进了台积电的工厂,还吸引了不少跨国药企的研发中心。可中国的制造业升级速度太快,直接从追随者变成了竞争者。 中芯国际虽然和台积电还有差距,但已经能生产中低端芯片,满足国内大部分市场需求,东南亚国家采购芯片不用再从新加坡中转。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技术不断突破,打破了国外垄断,让新加坡的半导体产业链失去了独特性。 生物医药领域更是如此,中国的创新药企越来越多,研发的新药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出口到东南亚,以前靠新加坡做代理、搞分装的生意,现在直接点对点交易,新加坡的中间环节被彻底跳过。 就连新加坡引以为傲的区域总部经济,也被中国抢了不少生意。以前很多跨国公司把东南亚区域总部设在新加坡,看中的是它的地理位置和金融服务。 可现在中国的上海、广州、成都这些城市,营商环境越来越好,金融服务越来越完善,还能直接对接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很多跨国公司干脆把区域总部搬到了中国。 新加坡不是没试过自救,想搞数字经济、绿色金融这些新产业,可中国在这些领域早就跑在了前面。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已经在东南亚试点,跨境支付比新加坡的系统更便捷。 中国的绿色债券发行量全球第一,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新加坡想分一杯羹都难。更关键的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合作越来越深,RCEP 生效后,关税降低、贸易便利化程度提高,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做生意越来越方便,根本不需要再经过新加坡中转。 比如泰国的水果、越南的农产品,以前要先运到新加坡分拣、包装,再出口到中国,现在直接通过中老铁路、中泰铁路运到中国,保鲜度更高、成本更低。 新加坡的金饭碗之所以被砸,不是中国人故意针对它,而是中国的发展让世界格局变了。以前新加坡靠地理位置当中间商,赚的是信息差、渠道差的钱,可中国的基建、贸易、金融实力越来越强,直接把这些中间环节打通了,让 “点对点” 的合作成为可能。 新加坡习惯了当 “二传手”,可现在大家都想直接 “发球”,它的位置自然就尴尬了。这就像以前村里只有一个小卖部,大家买东西都得找它,可现在村里开了大超市,品种多、价格低,谁还愿意去小卖部花冤枉钱? 新加坡现在坐不住也正常,毕竟端了几十年的金饭碗,突然被人一步步抢了去,换谁都得着急。可时代变了,靠当中间商赚差价的日子早就不香了,只有真正搞实业、做创新,才能保住饭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