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这次大火,最令人心痛的不是开发商,也不是住户,而是那些冲入火场的消防战士,他们最令人心痛,因为他们是最危险的“职业勇士”。 26 日下午不到三点,宏福苑的火警铃第一次响起时,没人能想到这场看似普通的棚架起火会演变成五级火警。 消防战士们五分钟内就赶到了现场,可眼前的场景已经超出预期,整栋楼外面裹着的竹棚一下就被引燃,风一吹,火苗跟长了脚似的往上窜,一两分钟就爬满了整面墙。 这种竹制脚手架加上可能不合规的保护网,烧起来不仅快,还会产生大量飞火,像蒲公英似的飘到旁边的楼宇,短短几个小时,8 座大厦里就有 7 座被卷入火海。 香港理工大学的教授后来分析,这是典型的立体交互火蔓延,强风把火焰形态都改变了,热对流和辐射让火势在建筑内外来回攻,玻璃被烤裂后,火就从外向内、从内向外双向蔓延,再加上楼与楼之间距离近,根本没法阻隔。 消防战士们没半点犹豫,背着几十斤的装备就往里冲。现场不断有燃烧的棚架碎片和杂物从高空坠下,砸在地面砰砰作响,他们得一边躲避这些 “空中炸弹”,一边寻找救援路径。 为了控制火势,消防处先后调来了 128 辆消防车、57 辆救护车,767 名消防和救护人员全员上阵,后来还加派到 1200 多人,连警方都出动了 400 名警员帮忙疏散。 7 部钢梯车对着燃烧的楼宇不停射水降温,11 条消防喉同时作业,可高温还是让不少楼层根本没法靠近,战士们的防护服被烤得发烫,呼吸面罩里的空气都带着焦味,稍微靠近窗口,皮肤就像被针扎似的疼。 参与救援的还有香港消防处的高角度拯救专队,这群从 400 多人里选拔出来的精英,得经过 5 周的高强度训练,既要通过国际绳索工作协会的认证,还要在 20 层楼高的模拟场景里反复演练,连装备都是专门定制的,美国产的半身背板式安全带就要 1.2 万港元,瑞典制造的电动上升器一套 16 万,能以每分钟 22 米的速度升降,可就算有这些 “神器”,在这场大火里依然险象环生。 他们要在摇晃的棚架之间搭建救援通道,把被困在高层的居民一个个接下来,脚下是燃烧的杂物,身边是滚滚浓烟,稍微分心就可能发生意外。有位参与救援的战士后来透露,当时能见度不足一米,全靠热成像仪和经验判断方向,每走一步都要先确认脚下的结构是否安全,生怕踩空或者触发局部坍塌。 这场火灾里,一名消防战士永远倒在了救援现场,还有多名战士受伤。香港消防处公布的数据显示,整个救援过程中,他们处理了 28 名伤者,其中就包括这些冲在最前面的勇士。 要知道,这些战士平时训练有多严苛,每月都要进行定期训练,每 3 年还要通过一次技术复核,可再专业的训练也挡不住突发的危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教授说,这场火灾里的跨楼宇传播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飞火、强风、易燃材料凑到一起,形成了连专业设备都难以应对的复杂火情,战士们面对的不仅是火,还有随时可能坍塌的建筑结构。 开发商或许有责任,用没达到阻燃标准的保护网省下几十块成本,普通保护网 50 多块,阻燃的要 90 块,就这几十块的差价,给火灾埋下了大隐患;住户确实可怜,40 多年楼龄的居屋,1984 个单位里的居民瞬间失去家园,有的逃出来时只穿了件薄外套,只能挤在临时庇护中心里。 可这些住户至少还有逃生的选择,开发商后续有责任可追,唯独消防战士,从接到指令的那一刻起,就只有一个方向,往前冲。他们没有退路,也不能退缩,因为身后是几百条等待救援的生命。 从下午到第二天凌晨,战士们昼夜不停地扑救、搜救,直到 28 日凌晨才完成灭火程序,紧接着又投入到逐户搜索中,确保没有遗漏的被困人员。整整几十个小时,他们没怎么合眼,饿了就啃口面包,渴了就喝几口凉水,防护服被汗水浸透又被高温烤干,反复几次后,衣服上都结了一层白碱。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说,这些消防战士是在用生命守护市民安全,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 香港消防处的统计里,这些战士平时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高层救援、化学品泄漏、交通事故,每一次出警都是与危险博弈。高角度拯救专队的装备虽然先进,可电动上升器的电池耗尽后,只能靠紧急下放装置以每秒半米的速度下降,一旦在高空遇到意外,逃生的机会都很渺茫。 对比起来,开发商的损失可以用钱弥补,住户的家园可以慢慢重建,可消防战士的牺牲却是不可逆的。他们不是天生的勇士,只是穿上了那身制服,就扛起了守护的责任。这场大火里,他们面对的是 16 万多吨泥沙都比不上的凶险,是比黄河悬河更难应对的突发灾难,没有挖泥船能清除火灾的危险,只能靠他们用血肉之躯去阻挡。 这些战士用自己的安危换来了更多人的生存机会,他们的每一次冲锋都值得被铭记,每一次牺牲都让人心痛不已,这种把别人的生放在自己的死前面的职业勇士,才是这场灾难里最让人揪心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