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香港的脚手架,为什么到今天都用竹子?   香港街头的竹脚手架,远看像悬在半空的青

香港的脚手架,为什么到今天都用竹子?   香港街头的竹脚手架,远看像悬在半空的青绿蛛网,近瞧是密密麻麻的毛竹交织。这道被吐槽“落后”的城市风景,实则是几代人在逼仄空间里,算出的生存最优解。   从太平山的寮屋到维港的摩天楼,竹子始终没被钢铁取代,不是香港人守旧,而是这方寸之地的现实,让金属架的优势根本施展不开。   先说地理账。香港的楼不是长在平地上的,半山豪宅贴着悬崖,老城区的唐楼挤成“手牵手”的密集阵。   铜锣湾某栋50年历史的商住楼下,搭棚师傅老陈扛着三根碗口粗的毛竹,钻进两米宽的巷子——这种场景在金属架工地根本不可能。   钢管需要叉车搬运,光进楼前的转弯就得拆半车,而竹子轻得能肩扛,两个人抬着就能在骑楼底穿梭。   湾仔修外墙时,竹架能贴着凸窗弯出弧度,钢管却得定制弯头,光等配件就耽误三天工期。   更绝的是台风季,2018年“山竹”过境,西环某工地的竹架跟着风摆了半米,愣是没断,旁边的金属架却被掀翻了两片——竹子的韧性像太极拳,把台风的蛮力卸成了绕指柔。   再说经济账。深水埗某维修工程的报价单上,竹架每平米80港元,钢架要350。这差价不是小数目,尤其对占香港建筑市场70%的中小型工程来说,省下来的钱够给工人多发两个月工资。   荃湾的竹材堆场里,晒干的毛竹堆成山,每根从广东运过来只要20港元,用完直接劈开当柴烧,连仓储费都省了。   反观钢管,生锈要刷漆,堆在寸土寸金的市区,光租金就吃掉利润。旺角某翻新项目试过用钢架,结果光装卸车的误工费,就抵得上竹架师傅三天的工钱。   然后是人的账。全香港2000多名持证搭棚工,个个都是“竹匠”。上环的棚业会馆里,68岁的李师傅展示着祖传的扎篾手法:竹篾绕三圈打蝴蝶扣,比金属扣件快三倍。   这种手艺是从清末传下来的,当年新界围村搭棚的老师傅,坐船到港岛给洋人盖楼,把“三丈一结、五丈一固”的口诀刻进了钢筋丛林。   现在的年轻工人,学钢管架要考三个月证书,学竹架跟着师傅爬两栋楼就能上手。葵涌某职业训练局的数据显示,竹架工日薪2200港元,比钢架工高30%,因为这行要在10层楼高的竹杆上“跳舞”,没点祖传的胆子和手艺根本干不了。   还有气候账。红磡海滨的工地,夏天地表温度40度,钢管摸起来能烫手,竹架却阴凉。   2024年理工大学的实验数据显示,正午时分竹面温度比钢管低12度,这对露天作业的工人来说是实打实的保护。   更别说潮湿海风里的耐腐蚀账——观塘码头的金属架三年就得换,竹架熏过硫磺能撑五年。   2023年暴雨季,土瓜湾某钢架工地因锈蚀倒塌,竹架区却只断了两根老竹——竹子的天然防霉性,在岭南气候里成了隐性优势。   最后是文化账。长洲太平清醮的包山、维园的春节花牌,全是竹架搭的。这些临时建筑不用一颗钉子,全靠竹篾绑扎,是香港人看得见的非遗。   油麻地的鲁班庙每年祭祀,搭棚师傅们依然用竹尺量方位,这种仪式感让竹子成了城市记忆的一部分。2017年西九文化区的戏曲中心,特意在外墙保留了竹架元素,建筑师说:“这是香港的筋骨,拆了就没了味道。”   当然不是没人试过换钢架。2019年启德邮轮码头的工程,强制用了金属架,结果发现吊车进不去狭窄的工地,最后还是混搭了竹架才完工。   现在香港的规矩是:30层以上高楼用钢架,10层以下维修用竹架,这种“双轨制”里藏着务实——就像叮叮车和地铁并存,老东西不是不能换,而是在特定场景里,它仍然是最称手的工具。   大埔火灾前,政府就已经开始推“超级竹”——玻纤加固的竹子,强度提了三倍。但在深水埗的老巷里,老陈仍然坚持用传统毛竹:“新东西是好,但这竹子跟着香港长了一百年,拆了它,这楼都不会呼吸了。”   这话糙,却道出了真相:在这个连空气都要算成本的城市,竹脚手架的存续,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必须解对的应用题。   每根绑扎的竹篾里,都缠着地价、人工、气候和几代人的生存智慧,这不是简单的“落后”能概括的,而是一座城市在钢筋森林里,为自己保留的最后一丝柔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