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果不其然,   新加坡联合早报突然宣布了一个结论:中国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

果不其然,   新加坡联合早报突然宣布了一个结论:中国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源条件,外部通道一旦受阻,经济安全和军工体系承压。 别被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面积给迷惑了,这张国土版图看着气派,实则藏着不少“天然枷锁”:西部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别说大规模运输,就是修条路都得跟老天爷掰手腕,青藏铁路修了半个世纪才通车就是最好的证明;北部呢,塔克拉玛干沙漠横亘在那儿,33.7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抵得上两个河南省,被称为“死亡之海”,流动沙丘每年能移动上百米,想在这儿开辟稳定的资源通道,难度堪比登天。 这种“西高北沙、东面临海”的格局,天然就把咱们框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不像欧洲那样平原相连、四通八达,也不如美国东西两大洋护体、南北无强邻,咱们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带着地理上的“先天约束”。 地理上的封闭还只是开胃菜,资源上的“家底”才真叫人着急。总有人说“中国地大物博”,这话放在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没毛病,可到了工业化时代,这话就得打个大大的折扣。 就说工业的“筋骨”——铁矿石,咱们2024年一年就进口了12.37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81.3%,啥概念?相当于每10吨钢铁里有8吨多的原料得从国外买。 国内的铁矿不是没有,但品位实在拿不出手,平均也就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15个百分点,品位超过50%的富矿连3%都不到,挖出来炼一吨钢的成本,比用澳大利亚的富矿高出一大截。 更憋屈的是,咱们这么大的买家却没话语权,全球半数以上的铁矿产能被力拓、必和必拓那几家外国公司攥着,他们说涨价就涨价,咱们的钢铁厂只能捏着鼻子买单,近九成利润都流进了海外矿企的口袋。 石油方面咱们的处境更被动,2023年国内石油消费量达7.56亿吨,其中70%都得靠进口,每天烧掉的石油里,有七成都得从国外运回来。 这些石油大多来自中东和俄罗斯,而从中东运到中国,最经济的路线就得走马六甲海峡,这条宽不过几十公里的水道,偏偏卡住了咱们的“油脖子”——中国75%以上的进口石油、60%的外贸货物都得从这儿过。 有人说不行换条道啊,旁边不是还有巽他海峡和龙目海峡吗?可别太乐观! 巽他海峡看着宽,最窄处才3.3公里,而且水深不均,东部最浅的地方才20米,20万吨以上的巨型油轮根本开不过去,更别提这儿还处在火山地震带,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不仅摧毁了300个村镇,还直接改变了海峡的海底地形,现在来往船只都得小心翼翼。 龙目海峡倒是能过大船,但比走马六甲要多绕好几百公里,运输成本一下就上去了,对讲究效率的外贸来说,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这些地理和资源的短板,一碰到外部通道受阻就立马“露馅”。2021年苏伊士运河被一艘货轮堵了六天,全球贸易就乱了套,每天损失几十亿美元,这还只是一条运河。要是马六甲海峡出点幺蛾子,比如海盗猖獗、地缘冲突,咱们的石油运输就得中断,到时候,不仅加油站可能排队,连化工、塑料这些下游产业都得停摆。 军工体系更是经不起折腾,制造战斗机、航空母舰需要的特种钢材,得靠高品位铁矿石冶炼;导弹、雷达的精密部件,离不开石油化工衍生品;就连军队的机动燃料,都得依赖稳定的石油供应。一旦外部通道被卡,军工生产就成了“无米之炊”,经济安全更是无从谈起。 有人说咱们可以搞陆路运输啊,比如中欧班列、中哈石油管道。可别忘了,陆路运输成本比海运高好几倍,中欧班列运一集装箱货物的费用,是海运的三倍还多,而且运力有限,2024年中欧班列全年运量也就170多万标箱,连海运一个大港口半个月的量都不到;中哈管道每年输送的石油也就几千万吨,连咱们全年进口量的零头都不够。 更别说西部的铁路、管道建设,要翻过天山、穿过沙漠,每公里的造价都是天文数字,维护成本更是高得吓人。这种“陆贵海险”的局面,让咱们的外部通道始终处在“脆弱平衡”中。 说到底,咱们的崛起就像在走一条“负重之路”,地理上的天然屏障挡住了外敌,也挡住了部分发展机遇;资源上的“先天不足”让咱们不得不依赖全球供应链,而这些供应链又被几个关键海峡牢牢卡住。不是咱们不想自给自足,实在是老天爷没把所有好牌都给到咱们手上。 那些说“中国可以关起门来发展”的人,要么是没算过铁矿石和石油的进口账,要么是没看过马六甲海峡的航运图。在全球化的今天,咱们的经济和军工早就和世界绑在了一起,外部通道一断,就像人被掐住了脖子,再强壮也没法发力。 这不是唱衰,而是认清现实——咱们的崛起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也正因为如此,打通更多通道、化解战略瓶颈,才显得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