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没见过八栋31层高楼,被大火连成片吞噬的惨烈场景。11月26日下午,香港大埔宏福苑的浓烟直冲天际,黑灰色烟柱在晴空下格外扎眼。不少人刷到视频时第一反应是“AI生成的吧”,直到新闻滚动播报伤亡数字,消防警笛穿透新界街巷,才惊觉这场现实中的灾难比任何大片都更沉重。 起火点是宏昌阁外墙维修用的竹棚,下午2时51分报警,3时升三级火警,傍晚6时22分飙至最高级别的五级。 风力助推下,竹棚碎屑裹挟火星飘向邻楼,原本独立的八栋住宅转眼连成火场,现场爆炸声不断。 这栋1983年建成的老楼,四十余年的烟火气在烈焰中岌岌可危。760名消防员、128辆消防车、57辆救护车全力扑救,最终大火造成40余人遇难、45人受伤,消防员何伟豪在搜救中殉职,用生命履行了职责。 灾难发生后,民政处连夜开放五个社区会堂作为庇护中心,700多名灾民得到安置。香港市民自发当义工搬水送粮,中央第一时间响应,要求全力搜救救治伤员,中央港澳办协调各方提供援助,内地与香港的心在这一刻紧密相连。 但感动不能掩盖问题,这场大火绝不能只以“罕见”定论。有居民爆料,大厦维修用的保护网是易燃发泡胶,业主立案法团早已收到反对意见却未处理。这让人联想到1996年嘉利大厦大火,同样是工程竹棚、易燃材料,同样是消防设施不足,那场41人遇难的悲剧曾推动香港修订消防条例,三十年后类似隐患为何仍未根除? 目前三名工程公司负责人因涉嫌误杀被捕,案件已指向刑事案件。但追责不能仅停留在个人层面,更要追问核心问题:老楼维修的安全标准是否形同虚设?易燃材料为何能流入民生工程?监管部门的日常巡查是否存在漏洞?工程审批、材料检验、过程监管等多个环节,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四十余年的宏福苑承载着无数家庭的生活,一场大火让家园化为焦土。40多条逝去的生命不是冰冷数字,而是40个破碎的家庭。我们致敬救援人员的无畏,感念市民的互助,但更要明确安全从来不是事后补救,而是事前坚守。 这场大火该成为一次深刻警示,既要彻底查清事故原因,严肃追究相关方责任,更要以此为契机完善老楼改造的安全规范,堵住监管漏洞。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悲剧重演。[祈祷][祈祷][祈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