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消息 11月2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将中国部分商品的“301条款”关税豁免截止日期延长至2026年11月10日。这次关税豁免的延长,共涉及178个类别的商品,其中包括14类太阳能制造设备、硅片制造设备及晶圆搬运设备(如硅生长炉、多晶硅铸锭炉等) 和164类泵类部件、化工材料、电子元件、医疗用品等工业及医疗产品(例如电动机、血压计等)。 美国企业对此反应强烈,尤其是太阳能设备制造商。他们表示,缺乏替代供应商,关税豁免一旦终止,可能导致生产停摆。据统计,此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曾延长178项中国商品关税豁免期至2025年11月29日,而目前暂无公开权威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多时间里超五万家企业申请豁免、获批不足十分之一”。 美国一方面延长部分商品关税豁免,另一方面确有对部分产品维持高额关税的情况(如2025年8月对中国升降门扭簧加征超1000%关税),但暂无证据表明这些关税针对“早已不生产的产品”。2022年美国自中国进口额实际约5756亿美元,供应链深度绑定,断裂几乎不可能。 中美近期达成经贸协议,中方承诺采购美国大豆等农产品,因此“美国农场主担心失去中国市场、种植的大豆无人问津”与当前协议背景不符。医疗设备方面,中国产电子血压计在美国市场价格具备优势,部分产品价格低于欧美品牌,但“便宜一半”缺乏普适性权威统计,医院采购时会综合考量成本与需求。 虽然部分美国政客呼吁与中国“脱钩”,但两国贸易数据与企业实际采购行为显示,双方经贸联系依然紧密。 美国延长对华商品关税豁免,说白了就是“嘴上喊着脱钩,身体很诚实”。178类豁免商品全是美国刚需,没了中国供应链,不少企业得停摆,这说明全球化绑得有多紧,不是政客喊几句口号就能拆开的。 政策里一边豁免一边加税的矛盾操作,也暴露了美国的两难:既想保护本土产业,又离不开中国的优质供给。其实经贸合作哪来那么多意识形态对抗,核心就是互利共赢。企业用订单投票,贸易数据说话,都证明“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才是硬道理,务实合作才是中美经贸最稳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