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面对做空力量,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面对 2025 年四季度以来港股空头持仓一度突破 3.4 亿股、沽空金额超百亿港元的局面,小米的“反做空”组合拳集中在三条主线:基本面、资金面和舆论面,目标是先把“故事”做实,再把“筹码”收回,最后把“情绪”稳住。 1. 用“真金白银”收回筹码 - 11 月 18–25 日仅 5 个交易日,公司就掏出 9.2 亿港元回购 1 620 万股,日均买入量占同期二级市场成交的 12%,直接把流通盘最活跃的 1% 股份“锁仓”。 - 董事会同时拿到 10% 回购授权(上限约 12 亿股),向市场明确传递“跌破心理价就继续买”的底牌,借以压缩借券池,抬高做空成本。 2. 把“故事”从汽车烧车事故拉回“高端化+AIoT 出海” - 事故后雷军连发 3 条微博,首次公开 SU7 电池包底部 3 层防弹涂层和 24 h 热失控监测数据,把安全争议往“技术可验证”方向引,避免情绪继续发酵。 - 12 月初将发布 SU7 改款(内部代号 SU7 Pro+),主吹 1 500 km CLTC 与 800 V 4C 快充,用新品节奏对冲空头“产能瓶颈”叙事。 - 手机端加速高端化:已确定骁龙 8 Gen 4 中国首发独占两周,并捆绑自研 70 亿参数端侧大模型,以拉高 ASP、修复毛利率,回应“量升价降”质疑。 3. 升级自愿披露与高频沟通,抢回预期主导权 - 11 月起把月度交付数据、汽车事故调查进展改为“自愿性公告”,并增加英文版同步推送,减少外资因信息缺口而顺势做空的动机。 - 12 月 2 日将举行首次“全球投资者开放日”,首次允许参观武汉手机灯塔工厂与汽车超级工厂,用现场产能节拍回应“交付不及预期”的做空论点。 4. 期权与衍生品“短兵相接” - 公司在港交所以“结构化回购+卖认沽”方式与券商做市部门对敲,相当于隐性卖出看跌期权,把 56 港元设为技术底;同时借出少量认购期权收取权利金,降低回购成本。 - 该策略把 56–58 港元区间变成“多空 Gamma 战场”,空头若在此区域加仓,将面对公司“高抛低吸”的被动对冲盘,压缩其波段空间。 5. 内部风控与合规升级 - 成立“市值管理应急小组”(IR+法务+财控),股价单日跌幅 >7% 即启动舆情监测、空头仓位扫描与潜在空单召回; - 修订《内幕信息手册》,把汽车事故、产能数据等纳入 Tier-0 级敏感信息,防止新一轮“黑天鹅”被空头利用。 小结:小米的应对不是简单“护盘”,而是把回购当“子弹”、把高端化当“盾牌”、把高频披露当“烟雾弹”,在同一价位跟空头打“消耗战”。只要 56 港元回购底不失守,空头借券成本随时间被抬高,自然面临平仓压力;而公司则借回购摊薄 EPS、为来年股权激励节省股份,形成“以战养战”的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