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盗墓界有个不成文规定:那就是,金银珠宝皆可盗,唯有铜钱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盗墓界有个不成文规定:那就是,金银珠宝皆可盗,唯有铜钱不能碰,为何?   其实,盗墓这行当,看着是挖坟掘墓的买卖,实则门道相当复杂。江湖上流传的“金银可盗,铜钱不碰”,不是盗墓贼突然良心发现,而是祖祖辈辈拿血换来的生存法则。   您想啊,盗墓的黄金时间就那么几个时辰,黑灯瞎火里摸进墓室,首要大事是“捡硬货”——拳头大的金饼揣兜里不占地方,巴掌大的玉佩塞袖口神不知鬼不觉。   可铜钱呢?海昏侯墓出土的200万枚铜钱,堆起来像座小山,10吨重,三五个盗墓贼就是搬通宵,也只能搬走牛车一车,还不够路上的脚力钱。   民国那会有个盗墓贼不信邪,硬扛了半麻袋铜钱往外爬,结果洞口塌方,生生被埋在里头,后来同行收拾残局,看着那散落的铜钱直叹气:“这哪是求财,分明是找死。”   铜钱的尴尬,首先在“过时”。秦始皇的半两钱,到汉朝就是废铜;唐朝的开元通宝,宋朝人不认。盗墓贼又不是考古学家,哪分得清哪个朝代的钱能花?   清初有个盗墓团伙,挖了座明代古墓,拉走两车铜钱,结果拿到钱庄兑换,被掌柜的一眼认出是“万历通宝”,直接报了官。   县官顺着铜钱查下去,端了整个窝点。打那以后,盗墓圈里传开句话:“铜钱越老,烫手越早。”   更要命的是熔铸铜钱的罪名,唐律规定私铸铜钱流放三千里,宋律直接砍手。盗墓贼都是刀尖舔血的主,犯不着为了几吊钱丢胳膊断腿。   再说这铜钱的“阴属性”。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棺材里的铜钱不是陪葬,是给死人过河的“买路钱”。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里,17.6万枚铜钱撒在墓道,考古队清理时发现,盗墓贼连金缕玉衣的金线都拆了,唯独没碰这些铜钱。   为啥?老辈盗墓人说,死人的钱沾着阴气,拿了会“撞棺”。河南有个盗墓贼不信邪,揣了两把铜钱回家,当晚就发起高烧,满嘴胡话喊“还钱”,后来他爹连夜把铜钱埋回坟头,病才蹊跷好了。   这种事在圈里传得邪乎,渐渐成了忌讳——谁知道哪枚铜钱是死者含在嘴里的“压口钱”?掰开死人牙关取钱的买卖,活人想想都脊梁骨发凉。   军阀盗墓是例外,可那也是仗着兵权硬来。曹操当年设摸金校尉,挖梁孝王墓时连铜钱都熔了铸兵器,那是乱世里的狠招。普通盗墓贼谁敢学?   孙殿英炸慈禧墓,铜钱装了二十车,那是人家手里有枪,不怕追查。换成张三李四,背两筐铜钱进城,城门守军盘问两句就得露馅。   民国盗墓笔记里记着,洛阳有个盗墓贼背了半筐宋钱,出城时被守军发现钱串子上沾着朱砂,当场扣下——朱砂是古墓里的防腐材料,这不是现成的罪证么?   还有个现实考量:铜钱太“扎眼”。金银首饰融了能变金条,玉器打磨能充古董,可铜钱上的年号、纹路是改不了的。   解放初期破获的盗墓案里,80%的线索都是从铜钱交易暴露的。有个老盗墓贼交代:“铜钱这东西,就像刻着字的贼赃,卖一枚少一枚,留一枚都是定时炸弹。”   反观金银,熔炼成疙瘩谁也查不出出处,这就是“硬通货”和“烫手山芋”的区别。   最绝的是铜钱的“文化枷锁”。古人撒铜钱镇墓,讲究“七星伴月”的阵法,盗墓贼踩点时一看满地铜钱,就知道墓室结构复杂,搞不好有流沙层、机弩阵。   徐州龟山汉墓的盗墓贼,宁可绕过堆满铜钱的前室,也要直奔后室的金器,为啥?前室铜钱越多,说明机关越密。   这不是迷信,是用血换来的经验——1983年湖北发掘的战国墓,盗墓贼在铜钱堆里触发连环翻板,三个人全摔进毒坑,尸体腐烂得只剩白骨。   说到底,盗墓贼不碰铜钱,是算尽了经济账、法律账、生死账。金银是“快钱”,铜钱是“慢祸”。   您想,黑灯瞎火的墓室里,手电光扫过金器的瞬间,那是真金白银的诱惑;可扫过铜钱堆时,盗墓贼看见的不是钱,是官兵的锁链、死者的白眼、同行的冷笑。   这行规看着邪乎,实则是盗墓贼在刀尖上跳舞时,给自己划的最后一道保命线——毕竟,没命花的钱,不如不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