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突然宣布了,对23类先进半导体设备实施出口限制,还把42个对象放进“简化许可”的名单里,唯独把中国大陆单列为个案审批。 名单一亮,设备企业和上下游都看得明白:这不是正常的技术管理,而是跟着美国一起卡口。设备里头包含刻蚀、清洗、沉积等关键环节,审批抬高门槛,目的就是给中国的生产节奏添堵。 要知道,中国可是日本半导体设备的最大买家,2023年日本半导体出口里,中国占了21.6%,美国才只有4.4%,东京电子这种巨头更是近一半营收都来自中国市场,涂胶显影设备在中国的占有率超过50%。 现在日本政府却突然翻脸不认人,说白了就是政治优先于生意,一门心思要跟美国站一队。 中芯国际2023年就吃过亏,东京电子一批用于28纳米制程的涂胶设备,因为审批卡壳硬生生推迟交付3个月,导致相关产线建设直接延期,而28纳米正是汽车芯片、工业控制芯片的主力制程,一条线停一天损失就是几百万。 尼康更绝,之前中国市场占其光刻机业务28%的份额,限制一出直接暂停出口浸没式DUV,第三季度在华订单环比就跌了34%,连上海的联合实验室都关了,技术合作全停,生怕沾上一点“违规”的边。 日本这手还玩得特别细,不光卡新设备,连老设备的备件和技术支持都给掐了。 中国工厂里上千台尼康、佳能的DUV光刻机,本来小故障线上几小时就能解决,现在连个螺丝坏了都得等审批,激光器寿命到了想换个备件,回复永远是“审查中”,东京电子干脆直接关掉远程支持,这些价值上亿的设备慢慢就成了“带病工作”的老兵,良率蹭蹭往下掉。 有数据统计,2024年中芯国际的设备利用率降了5%,停机总时长反倒增了20%,备件到货时间从一周变成四个月,物流成本硬生生涨了8%,这哪是技术管理,分明是用“软刀子”磨垮产能。 材料端的卡点更狠,日本信越化学、JSR两家就控着全球70%的光刻胶份额,2023年6月信越就以“原料不稳”为由停供KrF胶,JSR更直接把审批时间从45天拉到90天,还得签一堆用途承诺书。 光刻胶这东西就是芯片制造的“墨水”,没有它再好的光刻机也只是铁疙瘩,中国工厂一旦断供就得重新验证工艺,开工率骤降不说,缺陷率直接飙到5%,报废率高达12%,28纳米产线的成本一下就涨了20%。 金融时报都看得明白,说日本这是“温水煮蛙”,比美国的硬禁令还持久,硬生生把中国晶圆厂的投资回报期从2年拖到4年,不少扩产项目都只能搁置。 可日本自己也没捞着好,东京电子2023年对华销售额直接降了19%,2024年订单砍半,股价跌了8%,到2025年在中国的收入占比从44%跌到20%以下。SCREEN控股更惨,中国市场占了44%,业绩直线下滑,只能关研发中心裁员。 信越化学的光刻胶库存堆得像山,JSR的客户跑了一大半,日经亚洲都爆料,整个日本半导体行业因为这波限制损失了几十亿美元,尼康的半导体业务更是亏了上百亿日元。 2023年日本半导体设备出口总额还有305亿美元,到2025年预计就得缩到250亿以下,这下降速度比中国国产设备的替代速度还快。 2024年日本还不死心,4月又加了21类量子相关设备,2025年1月再把冷却器这类辅助设备也拉进来,2月还新增42家中国实体进黑名单,一副要一条道走到黑的样子。 可他们没算到,中国根本不吃“卡脖子”这一套,南大光电2023年就搞定了ArF光刻胶,中芯国际直接甩了百吨订单,自给率从5%跳到15%,晶瑞股份的KrF胶也批量供货了。 设备端更给力,上海微电子2025年5月就交付了28纳米浸没式DUV,国产率超70%,价格才是进口的三分之一,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的刻蚀机、清洗设备早就上了产线,2024年国产设备市场规模干到495亿,占了全球四成多。 中国2023年就对镓、锗实施出口管制,这两种材料日本半导体产业根本离不开,2025年又加了锑和石墨,全球90%的锑都来自中国,日本汽车电池和半导体制造一下就慌了神。现在再看,2025年中国芯片自给率直奔50%,而日本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占比从39%跌到21.6%,还在继续下滑。 说白了,日本以为跟着美国卡点能拖慢中国的节奏,结果反倒给中国的国产替代踩了油门,自己的企业丢了市场,产业链也遭了反噬,这波操作真是既不聪明也不划算,最后只能落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