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真相大白了, 香港为什么一直用竹子的脚手架, 不是香港落后,也不是用不起钢筋,而

真相大白了, 香港为什么一直用竹子的脚手架, 不是香港落后,也不是用不起钢筋,而是因为香港有一个竹子协会。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香港落后了?”其实恰恰相反。竹棚不是因为买不起钢材才留下的,而是因为一套根深蒂固的利益结构和文化惯性,让它活到了今天。 自2021年起,内地住建部已明令禁止在高层建筑中使用竹脚手架,理由很直接:干燥竹材燃点仅250℃,一旦起火,配合密目安全网,整栋楼就像一根竖着的火柴。而香港呢?直到2025年3月,政府才要求新建公营工程半数改用金属架,旧楼维修、节庆戏棚等场景仍可沿用竹棚。为什么动作这么慢? 答案藏在两个地方。一个是行业生态,全港约4000名持证搭棚工,日薪高达2200港元,远超金属架工人。他们中的多数人只会绑竹,不会装钢。另一个是供应链控制,几乎所有用于工地的毛竹,都经由一个半官方性质的“竹业协调组织”调配,从采购、质检到分配,形成闭环。这不是简单的材料选择,而是一条牵动就业、技艺传承甚至仓储物流的产业链。 有人会说,竹子轻便、便宜、适应窄巷,台风来了还能“随风摆”,不像钢架硬碰硬容易折。这些优点确实存在。2019年屋宇署测试显示,合格竹棚承重可达每平方米200公斤,熟练师傅半天能搭出百平米作业面。但问题在于,现实中的工地往往没那么“理想”。 竹子露天堆放数月,风吹日晒后含水率跌破15%,一点火星就能燎原;防护网为省钱用普通尼龙而非阻燃材质;棚上还堆着油漆桶、木板、废弃包装……这些细节,在纸面规范里看不见,却在火灾中要了命。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套系统长期依赖“经验主义”运作。老师傅凭手感选竹、靠直觉绑扎,图纸?不需要。这种灵活性在过去是优势,但在超高密度城市里,就成了不可控变量。大埔火灾12分钟内烧穿三栋楼,消防员事后复盘发现,火势正是沿着竹架与外墙之间的空隙垂直蹿升,形成“烟囱效应”这在钢结构中几乎不可能发生。 我不是说传统一无是处。长洲太平清醮的包山、春节花牌,用竹子搭建是文化符号,无可替代。但把同一套逻辑套用在几十层高的住宅外墙上,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安全不该是成本博弈的牺牲品。 港府现在推动金属架替代,阻力不小。老工人担心失业,小承包商抱怨成本上涨2%。但换个角度看,转型也能带来新机会。建造业议会去年启动的金属棚培训计划,已有近8000人取得双资质。如果政策配套跟得上,比如对旧楼维修提供补贴、设立过渡期缓冲,或许能减少阵痛。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当一座城市的建筑高度不断刷新纪录,它的安全标准却还停留在上世纪,这本身就是一种风险累积。非遗可以进博物馆,但不能挂在摩天楼外边。 我觉得,与其争论“该不该保留”,不如明确“在哪儿能用”。三层以下、非居住类、临时性工程,竹棚仍有价值;但凡涉及高层、密集区、易燃物堆积的场景,必须强制使用阻燃材料或金属结构。生命没有试错空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