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冲突的战场无论

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冲突的战场无论怎样都会在中国或朝鲜半岛,而不是在日本本土。这种想法延续了一千多年,这种思维已经刻进了他们的战略骨子里。   从公元663年白江口之战开始,这套路就没怎么变过,当时日本拉着百济联军,想在朝鲜半岛抢地盘,结果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按在锦江入海口胖揍,战船被烧得只剩残骸,士兵死伤无数。 可有意思的是,这场决定性的战败连日本本土的海岸线都没摸到,唐军压根没打算跨海追击,让日本朝野产生了一种诡异的认知:输了战争但没丢家园,顶多算是“出门打架没打过,回家关起门照样过日子”,不仅没吸取教训,反而觉得这种“离岸作战”的风险低得很。 这种思维在四百多年后的万历朝鲜战争中更是变本加厉,丰臣秀吉带着20万日军渡海入侵朝鲜,一路烧杀抢掠,把汉城、平壤等重镇都变成了战场,朝鲜半岛生灵涂炭。 明朝派出8万援军入朝作战,在平壤、露梁海战等战役中把日军打得节节败退,可整场战争的战火始终局限在朝鲜半岛,日本本土依旧歌舞升平,连一支明军的侦查小队都没出现过。 日军虽然最终撤退,损失了数十万兵力,但本土的农田照种、工坊照开,经济根基没受任何影响,这种“损失全在海外、本土毫发无损”的经历,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战略迷信——只要把战场锁定在大陆,哪怕打输了也只是“外派部队吃亏”,自家核心利益压根不受波及。 到了近代,这种千年执念直接催生了日本的“大陆政策”,从甲午战争到全面侵华,每一步都在践行“战场外移”的算盘。 1894年甲午海战,日军先是在朝鲜丰岛海域偷袭清军,随后在黄海展开主力决战,登陆作战也集中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威海卫,整个战争期间日本本土连一枚炮弹都没落下。 哪怕后来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索取巨额赔款,日本本土依旧一片祥和,这种“打仗赚钱、损失全在对方家门口”的甜头,让他们更加坚信这套逻辑的可行性。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中国东北,1933年又发动热河事变占领承德,顺着长城线一路南下,把战场推进到华北平原,而日本本土则成了战争机器的后方基地,工厂日夜生产武器弹药,民众生活未受直接冲击,甚至还因战争红利出现了短暂的经济繁荣。 全面抗战期间,这种战略思维更是发挥到了极致。日军在长城沿线制造了东起山海关、西至赤城县的“千里无人区”,把140万中国人圈禁在2506个条件恶劣的“人圈”里,在华北、华东等地烧杀抢掠,可日本列岛始终处于绝对安全的状态。 哪怕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的轰炸也主要集中在战争后期,而此前长达八年的侵华战争中,日本本土的城市、工厂、农田都完好无损,侵华日军的补给源源不断从本土运往大陆战场,形成了“大陆遭灾、本土受益”的畸形局面。 日军将领野副昌德在笔记里哀叹“民心叛离,皇军虽占有点和线,但处处薄弱”,却从没担心过战火会烧回日本,这种根深蒂固的安全感,让他们在侵略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这种千年未改的投机思维,如今仍在中日博弈中显露无遗。核心依旧是岛国地理赋予的虚妄底气,觉得只要把矛盾焦点推向中国周边,就能继续坐享“离岸避险”的红利。 近期日本的一系列操作堪称故技重施: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公然发表涉台挑衅言论,触碰中国核心利益红线;防卫省紧接着在距台湾仅110公里的西南诸岛部署进攻性导弹,刻意制造军事对立;钓鱼岛海域更是动作不断,放任民用飞机非法侵闯领空,妄图试探中方底线。 这套“口头挑衅+军事施压”的组合拳,本质还是延续“战场外移”的老逻辑——把冲突热点锁定在台海、钓鱼岛等中国家门口,自己则躲在本土隔岸观火。 他们显然误判了时代:中方不再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被动防御,而是直接用反制让其投机代价落地。 赴日旅行提醒让日本旅游业一年损失或达2.2万亿日元,水产品输华暂停令依赖中国市场的渔业濒临困境,半导体、汽车等产业也面临订单流失的危机。 可即便经济承压,日本仍不愿承认战略错误,反而将损失归咎于中方“反制过度”,继续拉拢盟友炒作“中国威胁论”。 从涉台言论的嚣张到西南诸岛的导弹部署,从钓鱼岛的蓄意挑衅到经济领域的自食苦果,日本用近期的种种动作证明,其骨子里的投机本性从未改变。 他们依旧迷信“本土永远安全”的幻想,觉得只要把矛盾焦点推远,就能保全自身利益。 但时代早已变了,如今的中国有决心也有能力捍卫核心利益,任何试图将战火烧到中国家门口的投机行径,终将付出更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