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兵之计!高市早苗参加质询会,这次态度全变了! 11月25,在日本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举行的例行质询会上,高市早苗,就台海问题作出了一连串与以往明显不同的表态。发言不仅在措辞上更为谨慎,而且在立场表述上出现了调整。 熟悉高市早苗过往言论的人都清楚,她在涉台议题上向来以强硬著称,动辄将台海局势与日本安全捆绑,言语间不乏挑衅意味。但在11月25日的质询会上,这种标志性的强硬画风彻底反转。 面对相关提问,她没有延续此前的激进论调,反而三次选择回避直接回应,仅以“官方立场是根据具体事态逐案判断,我不便就具体情况发表评论”为由搪塞。 这般顾左右而言他的态度,与往日里言之凿凿、寸步不让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难免让人疑惑:是什么让这位以保守强硬著称的政客突然“收敛锋芒”? 更令人意外的是,高市早苗在后续补充发言中,抛出了近一年来公开讲话中从未有过的表述:“日本愿与中方保持沟通渠道畅通,并致力于构建互利共赢的战略关系。” “互利共赢”“战略关系”这两个词汇,从一贯对华强硬的高市口中说出,着实让人跌破眼镜。要知道,在此前的公开场合,她的发言多围绕“安全威胁”“应对挑战”等负面表述,如今突然转向积极合作的基调,这种转变背后的考量,耐人寻味。 就在11月25日质询会召开之前,美方刚刚与高市早苗完成了一轮电话沟通。结合当前中美关系逐步缓和的大背景,美方的这通电话,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敲打”与“警告”的意味。 细细梳理高市早苗此次的表态,与过往立场相比,至少有三个核心层面的明显转变。其一,不再主动将台海局势与日本安全直接绑定,这相当于卸下了此前最具挑衅性的“安全牌”,避免了直接激化中日矛盾。 其二,首次采用日本官方标准口径“逐案判断”来回应敏感提问,这意味着她开始放弃个人化的激进表述,回归政府层面的谨慎立场,减少了因个人言论引发外交风波的可能。 其三,罕见地正面提及对华“战略关系”与“互利共赢”,这是从对抗思维向合作思维的微妙转变,即便只是口头表述,也传递出不同以往的信号。 但话说回来,这样的“软化”真的能代表高市早苗立场的根本转变吗?恐怕未必。所谓“听其言,观其行”,高市早苗此次虽然调整了表述方式,但始终没有明确撤回此前引发争议的错误言论。 这一点至关重要——没有实质性的认错与撤回,任何言辞上的缓和都可能只是权宜之计。在政治舞台上,这种“战术性退让”并不少见,看似收敛锋芒,实则是为了更好地积蓄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图后续。 从日本国内政治生态来看,高市早苗的立场调整,也可能是出于巩固自身政治地位的考量。当前,日本国内经济复苏乏力,民生问题凸显,民众对于外交领域的激进做法并不买账。 如果继续在台海问题上保持强硬,不仅可能引发中日关系紧张,影响日本的经济利益,还可能导致自身支持率下滑。此时选择暂时“软化”对华立场,既能缓解外部压力,又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国内支持,可谓一举两得。 再者,日本对华政策的基调,从来不是单一政客能够完全左右的。近年来,日本国内保守势力抬头,对华制衡的整体战略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高市早苗的此次表态,可能只是日本对华政策“软硬兼施”策略的一部分。 一边通过温和表述缓和关系,一边继续推进军事扩张、加强与盟友的军事合作,本质上还是在践行“以竞争为主、合作为辅”的对华战略。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操作,早已是日本外交的惯用伎俩。 高市早苗如果只是表面上软化言辞,暗地里仍在推动不利于中日关系的动作,那么这种“缓和”注定是昙花一现。从国际局势来看,当前全球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中美博弈进入新阶段,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面临诸多挑战。 高市早苗此次的表态转变,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日本对华政策的矛盾与纠结。一方面,日本需要我们的市场和合作,来推动自身经济复苏。另一方面,又受到国内保守势力和外部势力的影响,难以彻底放弃对华制衡的战略。 这种两难处境,让日本的对华政策始终在“强硬”与“缓和”之间摇摆不定。但历史早已证明,任何基于零和博弈的思维、任何企图干涉他国内政的行为,都注定会失败。 总而言之,高市早苗在11月25日质询会上的表态转变,既有外部压力的推动,也有内部政治的考量,但其本质更可能是一场战术性的退让,而非战略性的转向。对于这样的转变,我们不必过度乐观,也不必全盘否定,关键是保持清醒的认知,以不变应万变。 中日关系的未来,终究取决于双方是否能够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否能够以诚意化解分歧、以合作实现共赢。任何投机取巧的政治操弄,都只会给两国关系带来更多隐患,最终得不偿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