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开战即封门”?你想想,日本正愁手里没牌打,这70万滞留人员就是天然的“人肉盾牌”。指望日本开放港口让你撤?那简直是与虎谋皮。真正的撤侨,早在外交部发布“暂勿前往”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剩下的,全是命。 不少人可能觉得这是危言耸听,总觉得“哪会说打就打”,就算打起来,国际上盯着呢,日本还敢不让人走? 可大家别忘了,国际上的事儿,从来不是讲情面的,利益才是硬通货。 咱先看看过去的事儿,就知道“封门”不是随口说的,早年间有些地区局势突变,掌权者为了掌握谈判主动权,第一步就是掐断人员流动的命脉,哪怕是手无寸铁的平民,也能被当作牵制对手的重要工具。而日本在类似情境下的操作,更是印证了这种风险的真实性。 回顾过往几次突发事件,从区域冲突到公共卫生危机,日本的边境封锁速度和管控力度远超外界预期,动辄暂停国际航班、收紧签证政策,甚至对本国公民的出入境都设置重重障碍,这种“先自保再谈其他”的行事逻辑,早已刻在其危机应对的基因里。 对日本来说,那70万滞留的人,从来不是需要悉心保护的平民,而是关键时刻能攥在手里的王牌筹码。一旦局势走向紧张,这些人就成了日本手中最具威慑力的“武器”。 他们可以打着“保障人员安全”的幌子,堂而皇之地限制人员离境,以此向中国施压;也能在国际舆论场上大做文章,把自己塑造成“人道主义守护者”,反过来指责中国“不顾同胞安危”。 更阴险的是,日本还能利用这些滞留人员的家属情绪,制造国内舆论分裂,打乱中国的应对节奏。这种把人命当博弈工具的算计,可谓打得一手好算盘。 “暂勿前往”这四个字,其实就是外交部在大声疾呼“赶紧走,通道要关了”,别以为这只是常规的安全提醒,熟悉外交措辞的人都知道,这种级别的预警从来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必然是经过多方研判的风险信号。 回顾近年来的撤侨案例,从局势动荡的东南亚国家到冲突升级的中东地区,外交部一旦发布类似预警,往往在48小时内,当地的航班、港口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管控,有过亲身经历的人都清楚,前一天还能正常购票的航班,可能第二天就全线熔断;原本畅通的边境口岸,转眼就会被军警严密把守,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无数次经验教训换来的警示。 更要命的是,日本国土小,没什么回旋空间,其70%以上的国土都是山地丘陵,人口和重要基础设施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少数几个平原地区,这种地理特点决定了,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只要控制住这几个关键城市的港口、机场和交通干线,整个国家的人员流动就会陷入瘫痪。 想象一下,东京成田机场一旦关闭,大阪港被封锁,滞留人员就算有登天的本事,也难以及时撤离,更别说日本的交通网络本就依赖密集的轨道交通,一旦线路中断或被管控,连在国内转移都成了奢望。 真别指望国际社会能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所谓的“国际关注”,往往停留在口头谴责层面,真正能采取实质性行动的少之又少,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常常被大国博弈搁置,人道主义救援也总是滞后于局势发展。 日本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敢把滞留人员当作筹码。而那些还抱着“等靠要”心态的人,怕是要等到大门彻底关闭的那一刻,才会明白“后悔”两个字怎么写。 外交部早就把能做的提醒做到了极致,现在还留在日本的人,每多待一天,就多一分风险。这种风险不是遥远的可能性,而是实实在在的威胁,从日本近期的军事动作到外交表态,种种迹象都在释放危险信号,等到港口封闭、航班停飞,再想撤离就真的为时已晚。毕竟,在国家利益的博弈中,个人的命运往往显得格外渺小。 你说,在这样的局势下,是该抱有侥幸心理继续停留,还是及时响应预警尽快回国?评论区里不妨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