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微寒中,市京一村社区的花园里暖意流动——一场“最后医公里”品牌健康服务活动在这里开展,为这片刚刚经过焕新的空间解锁了新的打开方式。而就在年初,这个花园还是小区居民的一块心结:长廊破损、地面坑洼、设施损坏、植被枯萎……几次想改造,但因为小区维修资金严重不足,一直没有成功。
位于杨浦区长海路街道的市京一村社区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居住着5000多位居民,居民平日里休闲活动最常去的就是这个有1200平方米的花园,但经过长年的日晒雨淋,花园“爆”出了各种硬件问题,埋下了不少安全隐患。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衰败、改造资金匮乏,是基层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难题。杨浦区长海路街道党工委以问题为导向,指导市京一村居民区党总支以花园微改造作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社企学居”多元共建的新路径。

面对治理困局,长海路街道党工委强化统筹协调,主动搭建区域化党建联建平台,为破解难题提供了关键的组织支撑和资源渠道。市京一村居民区党总支充分发挥一线战斗堡垒作用,主动跨前、精准对接:一方面积极联动同济大学社区规划师团队,将居民对花园满足安全、实用、文化的需求转化为专业设计方案;另一方面携手共建单位上海城建物资有限公司和上海物源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以“党建+公益”模式引入建设资金,成功破解了专业和资金两大核心瓶颈,形成了“街道统筹、企业助力、高校赋能、社区主导、居民参与”的治理共同体。
这次改造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一次深化居民自治、凝聚社区共识的生动实践。居民区党总支坚持开门搞改造,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广泛征集民意,便民衣帽架、带扶手的廊凳等设计都来源于居民的“金点子”,确保方案真正贴近需求。焕然一新的花园升级为集党建宣传、志愿服务、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党建微花园复合阵地。在开园仪式上,党总支委员、业委会主任共同为企业、街道代表送上锦旗,真挚的谢意背后,是治理共同体情感的深度融合。以此为契机,居民区党总支与高校、企业协商建立长期共建计划,推动“社企学居”合作走向深入。随着居民公约的缔结和党员护园队的成立,居民们从“旁观者”变为“当家人”,实现了从“要我做”到“我们一起做”的根本转变。如今,廊架下常有居民共议社区事务,护园队辛勤打扫的身影,更是微花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建成只是起点,用好才是关键。如何让党建微花园持续“活”起来、真正暖起来,居民区党组织面前的新课题。来自长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的医生们为居民带来“最后医公里”品牌健康服务活动,中医义诊、中药知识讲解、膏方调理咨询,还有制作中药香囊、品尝冬季养生茶饮等互动体验,让花园从日常休闲的场所,转变为传递健康的暖心站点。居民们不仅生活环境改善了,更在身边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暖心服务。
“看到夏天建成的小花园,在冬天因为一场健康活动而充满人气和暖意,我感到特别踏实。”市京一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郑小红表示,花园能建起来、用起来,靠的就是党建引领这把“金钥匙”。街道党工委的精准赋能、居民区党总支的穿针引线、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力,共同绘就了社区治理的“同心圆”。这一实践不仅让一片荒芜地焕发新生,也为破解同类社区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长海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