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吠声后的血案:正当防卫的边界该如何界定? “我老公被捅了这么多刀,怎么对方还成了正当防卫?”山西长治,一条狗命引发的人命案开庭现场,死者妻子的嘶吼戳中了公众的神经。她坚持“砸玻璃该赔,但不至于丧命”,死者律师也怒斥对方“引导舆论扭曲事实”,而被告方却坚称是“遭非法入侵后被迫反抗”。这场由宠物纠纷升级的命案,不仅让两个家庭破碎,更将正当防卫的界定争议推向了舆论焦点。 悲剧的源头本是可化解的邻里矛盾。春节期间,申红良被邻居郭某某家的狗咬伤,情绪激动下摔死了肇事犬,双方因赔偿协商未果结下梁子。这本是需要基层调解介入、依法厘清责任的民事纠纷,却因沟通破裂埋下祸根。直到案发当晚,郭某某亲属多人闯入申红良家中,砸门砸窗、持械围殴,60岁的申红良在被步步紧逼至角落时,拿起窗台上的尖刀挥刺,最终造成一死一重伤的惨剧。 庭审的核心争议集中在“正当防卫”的认定上。被害方否认携带工具和动手打人,认为申红良的行为属于故意伤害;但监控视频显示,有多人在现场捡拾石块砸窗,检方也证实被害人一方持有铁锨、棍棒等工具,申红良身上还有钝器造成的伤情。法律明确规定,面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防卫行为即使致人死亡也可能构成特殊防卫,而争议的关键正在于“当时是否存在紧迫危险”。 在舆论场中,多数网友站在被告方一边,认为“多人持械闯宅已构成不法侵害,反击是本能”。这背后是公众对“家门安全不容侵犯”的共识,也是对“正当防卫认定过严”的担忧。从“昆山反杀案”到本案,每次类似案件出现,都会引发对“防卫边界”的讨论——法律不应苛求受害者在生死瞬间精准把控反击力度,更不能让“破门行凶者”毫无风险成本。 这场悲剧本可避免。若狗主人能重视养犬责任,及时道歉赔偿;若基层调解能更具强制力,而非“和稀泥”;若冲突升级前有有效的干预机制,或许就不会走到刀光剑影的地步。它暴露的不仅是邻里关系的脆弱,更是基层治理、养犬管理和法律实践中的诸多漏洞。 案件的最终判决,将是对公平正义的重要诠释。正当防卫的认定,既不能纵容“以暴制暴”,也不能让受害者陷入“不敢防卫”的困境。期待法院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给出经得起检验的判决。同时,这场血案也应敲响警钟:邻里相处需留分寸,养犬需守责任,矛盾化解需靠法治。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犬吠”升级为“血案”,让每个家庭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生活。正当防卫 赵某某伤人案 山西摔狗反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