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5岁男孩爸爸去世,妈妈外出打工,姑姑心疼男孩,将他接回自己家照顾。没想到,男孩姑父的态度却让姑姑出乎意料! 很多人都明白,穷人家的日子经不起折腾,一家人能吃饱喝暖都不容易,再多添一张嘴,哪怕是自家亲戚,也能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那年,姑姑接到娘家消息,说她五岁的侄子要暂时寄住过来,孩子父亲走得早,母亲没办法,只能外出打工讨生活。 姑姑听完,人都怔住了,她低头看着手里那双被汗打湿的筷子,再看看桌上半碗快见底的稀饭,心里打鼓得不行。 自己家也不富裕,女儿读二年级,每个月都要抠着钱过,丈夫做水电维修的,天天在工地上跑,拿的全是辛苦钱。 她越想越怕,生怕丈夫听了要发火,她反复琢磨了好多天,做好挨骂的准备,选了个晚上,红着眼圈把这事小声告诉了丈夫。 可没想到,生活有时候比人想象的要柔软得多,丈夫那粗着嗓门、常年吃冷馒头的汉子,听完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好像早就知道她在操心。 他没说大道理,也没问原因,只是点点头:“那就接吧。”第二天,侄子还没来,他自己偷偷绕远路去了童装店,对着一堆尺码看得眼睛都直了。 平时给自己孩子买衣服都挑便宜的,那天却咬牙给侄子挑了套最贵的恐龙秋衣,他表达感情笨,但他觉得孩子来了,就不能让人看不起,得给孩子一件像样的新衣裳,让他知道:来了就是一家人。 侄子被送来的前一周,每天晚上都哭,抱着个旧玩具不撒手,姑姑哄不住,丈夫也不会那些温柔话。 他就从工地揣回块光滑的鹅卵石,一本正经塞孩子手里,说这是“大胆石”,抓着它,害怕的东西都靠不近,孩子当真了,那晚哭得轻了不少。 从那以后,这家每天早上都忙得像打仗一样,天没亮,丈夫就起来煮面,侄子碗里永远比亲闺女多一个荷包蛋,他一本正经地说:“男娃长身体,得吃好。” 送孩子上幼儿园那天,侄子不敢进门,眼泪哗哗的,这个从不请假的汉子,竟拿着皱巴巴的纸条请假,自己蹲在学校围墙外冷风里一早上,只为了让孩子知道:你回头,我就在这。 别人都说带娃是女人的事,但在这个姑父身上,你能看到一种不需要血缘的父爱。 他没啥文化,开家长会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老师每说一句,他都歪歪扭扭写在拆开的烟盒纸后面。 孩子把他最贵的工具盒拆得乱七八糟,他不但不生气,还一件件地教孩子认识工具,孩子挑食不吃青菜,他把菜剁碎塞进饺子里,骗孩子那叫“长高馅”。 周末,他兜里没几个钱,却总舍得带孩子出去买玩具、吃点好的,邻居笑他:“你就是姑父,至于这样吗?”他就笑,憨得很,连嘴角的渣都忘记擦。 其实,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他小时候也寄人篱下,十岁就开始看别人脸色吃饭,他太清楚那种小心翼翼、不敢多吃一口肉的感觉,所以现在,他拼命给侄子撑伞,让孩子不要再有“外人”的感觉。 慢慢地,孩子变了,放学一看到他,就像小炮弹一样冲过去;家里有人敲门,他抢着给姑父拿拖鞋;自己舍不得吃的奶片,也会塞进姑父工具包里,虽然最后都被钳子压成粉了,但心意最珍贵。 姑姑看着丈夫一视同仁地给侄子买零食,顺手也塞他几个草莓,那一瞬间她才真正明白——亲情从来不只靠血缘维系。 这个水电工姑父,用一双粗糙的手,把“视如己出”这四个字活生生落在了日子里,落在了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最需要温暖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