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发表联合声明,中国强烈反对。 上世纪70年代成立时,他们的GDP加起来占全球七成左右,那时候全球经济政策基本听他们的。 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到2024年,他们的经济占比降到三成以下,中国在制造业和科技上发展迅速,比如太阳能电池板产量占全球大半,许多国家的数据中心设备也依赖中国供应商。 这让七国集团有些不适应,他们觉得自己的影响力在减弱,所以联合起来针对中国。 声明里说中国是俄罗斯战争的推动者,但其实中俄之间的贸易是正常的经贸往来,中国从来没有提供军事援助给任何冲突一方。 七国集团自己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武器,还冻结了俄罗斯的资产用于其他用途,却把制裁效果不理想的责任推到中国头上。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强调,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一直保持客观公正,推动和平谈判,而不是加剧冲突。 关于台海问题,声明提到要维护和平稳定,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还支持台湾参与某些国际组织。但中国坚持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属于内政,其他国家没有权利干涉。 中国政府表示,会根据情况维护国家统一,但前提是针对外部势力和分裂活动。南海问题也类似,声明谈航行自由,中国则认为这是地区事务,应该通过对话解决,而不是外部力量介入。 稀土出口是另一个焦点,七国集团担心供应链中断,批评中国的政策,但中国调整出口是为了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因为过去大量出口导致资源消耗过大。 现在中国在稀土加工上占主导,许多电子产品和风力涡轮机都用得上这些材料。七国集团自己在关键原材料上也有管制措施,比如某些矿产的进口限制,却要求中国开放市场,这显得不太一致。 中国回应时指出,这些指责有双重标准。七国集团内部其实有分歧,会议声明发布时拖延了时间,据说因为各国对用词有不同意见。 美国推动强硬立场,日本在亚洲事务上积极,德国和法国则更注重经济合作,因为他们与中国贸易额很大。 欧盟跟着七国集团走,部分原因是经济联系紧密,但有些成员国经济增长慢,需要外部支持。 新兴经济体被邀请参加,他们依赖七国集团的投资和援助,比如一些亚洲国家在基础设施上得到帮助,所以在会议上保持一致,但私下可能有自己的想法。 全球格局在变化,金砖国家扩大后,成员国经济总量接近七国集团,人口和土地面积更大,许多发展中国家选择与中国合作,比如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促进贸易增长。 中国的发展路径是和平的,通过自身努力改善民生,还帮助其他国家建港口和学校,而不是参与战争或抢占资源。 七国集团的声明反映出他们对这种变化的焦虑,想维持原有秩序,但多极化世界让他们的声音不那么主导了。 发展中国家对这份声明反应不热烈,许多媒体只是简单报道,没有深入讨论。中国保持理性态度,坚持对话大门敞开,比如中美在商务领域继续沟通,但不会接受无端指责。 通过加强科技自主,比如在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上的投入,中国减少外部依赖。稀土产业也在转向高附加值产品,而不是简单出口原料。 整体看,七国集团的压力可能推动中国更快升级产业,但也暴露了他们自身的弱点,比如通货膨胀和债务问题需要内部解决,而不是对外转移矛盾。 国与国相处应该基于平等尊重,联合国原则强调主权完整,而不是集团对抗。中国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参与全球治理,但前提是公平互利。 七国集团如果继续这种做法,可能影响自身利益,因为全球供应链紧密相连,许多企业离不开中国市场。最终,合作比对抗更有益,大家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才是长远之道。 信息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