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比利时青年英雄罗杰即将被执行死刑,国王亲自求情,都被德军无情拒绝,就在这危急时刻,一名中国女子竟然挺身而出将他救下,他就是被比利时人民称为“国家英雄”,中国版“辛德勒”的钱秀玲! 钱秀玲不是偶然出现在比利时的过客。1929年,20岁的她从江苏宜兴出发,怀揣着求学梦想远赴欧洲,最终在比利时鲁汶大学攻读药学专业。异国他乡的苦读岁月里,她不仅练就了流利的法语和德语,更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毕业后她嫁给了比利时医生葛利夏,在蒙斯市定居,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华人医生夫妇。 1943年的比利时早已被纳粹德军的铁蹄碾碎,街头巷尾满是压抑的恐惧,抵抗组织成员稍有动作就会被严刑拷打,甚至直接处决。罗杰作为当地抵抗运动的骨干,因带领村民破坏德军补给线、掩护同胞避难,被德军视作眼中钉,一抓就定了死刑,连比利时国王出面求情,都被德军以“纳粹法令不可违”狠狠回绝,整个蒙斯市都揪着心,没人敢再触碰德军的霉头。 钱秀玲看着街坊邻居哭红的双眼,心里像被针扎般难受,她虽和罗杰素不相识,却早听说这是个敢为家乡拼命的热血青年。她突然想起远在中国的哥哥钱卓伦,早年与德军驻比利时军政长官冯·法尔肯豪森是军校同学,手里还留着哥哥的亲笔书信,没半分犹豫,她揣好书信裹紧外套,独自往德军司令部冲,路上的寒风刮得脸生疼,可脚步却没敢停。 德军卫兵端着上膛的枪拦在门口,眼神凶戾得吓人,钱秀玲攥紧书信,用流利的德语说明来意,声音虽轻却没半分颤抖。见到冯·法尔肯豪森时,她没卑躬屈膝,先递上哥哥的信,再直截了当替罗杰辩解,说他只是护着家乡与亲人,没伤害任何无辜者,德军不分青红皂白判死刑,根本违背人道良知。 冯·法尔肯豪森起初态度强硬,翻完书信只说这是纳粹高层的命令,他无权更改。可钱秀玲没退缩,站在原地一遍遍细数德军滥杀百姓的暴行,反问他难道忘了军人守护生命的初心,这话戳中了冯内心深处未泯的良知,他看着眼前这个敢说真话的中国女人,沉默了许久,眼神渐渐松动。 没等多久,冯·法尔肯豪森终于松口,让人立刻撤销处决命令。当钱秀玲带着罗杰走出司令部时,蒙斯市百姓早已候在门外,见到罗杰平安归来,人群瞬间沸腾,有人捧着家里仅有的鲜花递过来,还有小孩怯生生扑到她身边,喊着“中国妈妈”,钱秀玲看着大家眼里的光,紧绷的神经才终于放松,嘴角露出浅浅的笑。 救回罗杰后,钱秀玲没停下脚步,后来又有不少比利时人因反抗德军被抓,她一次次顶着生命风险找冯·法尔肯豪森求情,凭着勇气与智慧,前前后后救下近百名无辜百姓。她从没想过当英雄,只是见不得乱世里的屠刀伤及无辜,定居比利时这些年,她早已把这里的人当亲人,把这片土地当第二故乡。 德军的残暴透着冷血,可钱秀玲的善良却跨越了国界。她一个异国女子,没权势没武力,靠着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正义与果敢,在纳粹屠刀下抢人,这份勇气不是谁都能拥有。她学药学是为救人身躯,而行善举是为暖乱世人心,两种善意在她身上,都闪着耀眼的光。 后来比利时人始终记着她的恩情,不仅称她为“国家英雄”,还赠予她“中国版辛德勒”的称号,蒙斯市更是为她立了纪念碑,每次提起钱秀玲的名字,当地人眼里满是感激。她从没求过回报,可这份跨越山海的善举,成了中比友好史上最温暖的印记。 钱秀玲的伟大从不是偶然,20岁远赴欧洲求学,她带着中国人的踏实勤勉;定居行医,她藏着医者的仁心;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她凭着国人的正义担当。乱世里的勇气最难得,跨国界的善良更珍贵,她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大爱无疆,这份事迹与情谊,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