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8年,包拯60大寿,朋客纷纷庆贺,可他却失落地说:“儿孙都已病逝,我恐无后啊!”这时守寡多年的儿媳突然跪在他面前,呜咽着说:“您尚有一子,如今已经两岁了!” 那一年,包拯迎来了60岁的生日。作为一位名声显赫、铁面无私的清官,他的一生几乎没有为自己享过任何奢华。整个朝廷都尊敬他,百姓更是把他奉为“包青天”。 然而,在这个本该是欢乐的日子里,包拯却面容失落,心情沉重。面对朋友们的祝贺,他无奈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儿孙都已病逝,我恐无后啊。”这句深藏在心中的忧虑和无奈,让人心头一紧。 包拯的儿孙几乎都早逝,这不仅让他心情沉痛,更让他感到家族将无后继,自己的名号可能会随他一同消失。但就在此时,包拯的儿媳崔氏,那个在寡居多年后始终守孝的妇人,突然跪下,声音哽咽:“您尚有一子,如今已经两岁了。”这个消息宛如晴天霹雳,让包拯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原来,包拯的妾孙氏离世前怀有身孕。她所生的这个男孩,便是包拯的晚生之子——包绶。这个孩子不仅给了包拯重生的希望,也使得包家再度有了延续的希望。包拯为这个迟到的儿子取名包綖,后改为包绶。虽然包拯直到60岁才知道自己有了儿子,但对于他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喜事,似乎能为他的一生带来些许安慰。 包拯的生活充满了传奇。生于999年的他,年少时便以其出色的才学考取进士,迅速崭露头角。可与许多官员不同的是,包拯从不为个人私利考虑。29岁时,他便因父母年老,主动请求调任离家近的和州监税职务,辞去官职十年,专心侍奉父母。待到父母去世后,他才重新回到仕途。 然而,包拯的家庭并不幸福。他的长子包繶英年早逝,遗下孤儿包文辅,不幸的是,包文辅在五岁时也夭折。这个接连的打击几乎摧毁了包拯的希望,直到60岁那年,他才得知有了一个未曾谋面的儿子。 包拯的儿媳崔氏,年少时便为包繶之妻。包繶去世后,崔氏虽为寡妇,但一直守节,并且尽心照顾包拯及其夫妇。她不仅为包拯料理家务,还带着悲痛照顾包拯的晚生之子。这份孝心和忍耐,成了包家最后的依托。 包绶才五岁,包拯便已经离世。宋仁宗得知包拯去世后,对包家寄予特别的照顾。皇帝看着包拯的家境简陋、儿孙稚弱,感叹道:“一位大清官的家里竟如此贫寒。”于是,他给予包拯家族特别的资助,还钦封包绶为太常寺太祝。 包拯的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包拯的家族成员,都以廉洁为本,保持家族的声誉与清白。包绶更是未曾积累过任何财富,他的一生也与父亲一样,坚持着廉洁、清正的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