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赖清德叫嚣:台湾须持续发展不对称战力 赖清德11月25日主持将官将官晋任授阶时

赖清德叫嚣:台湾须持续发展不对称战力 赖清德11月25日主持将官将官晋任授阶时叫嚣,“面对对岸的扩张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的局势与安全都面临了复合式的挑战。 台湾必须持续发展不对称战力,保证和平台独的稳定。”最近岛内不少声音都在炒作所谓“自我防卫”或“吓阻能力”。 但实质上,这一切的出发点,早已脱离了正常的防务思维,越来越倾向于政治操作和外部势力的博弈工具。 不对称战力这个词听起来挺高大上,但说白了就是在无法与对手正面对抗的前提下,通过一些小而精的手段来达到“以小博大”的效果。 赖清德提到要引进无人载具、加强侦搜能力,还要建构分层防御系统,这些内容乍一听确实挺“先进”,但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在硬实力上无法对抗大陆的情况下。 试图用一些机动灵活的方式来“拖延时间”、“制造成本”,甚至是“博眼球”,而这类战法更像是一种心理战或者说政治秀。 我们要搞清楚一点,不对称战力不是万能钥匙。它的前提是你得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而不是一边喊独立一边又说要和平稳定。 赖清德的逻辑常常前后矛盾,一边说要稳定现状,一边又在军备上不断刺激对岸,这种操作很容易让人想到“边打边谈”的策略,实则是在玩火自焚。 更何况,台湾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搞“战略模糊”的地方,越是在这种节点频繁操作军事议题,就越容易陷入被动。 最近国际局势也不是太平。从俄乌冲突到巴以矛盾,再到美日韩在亚太地区的频繁军演,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全球的安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如果还一味跟着外部势力起舞,不仅加剧自身风险,还会错过真正和平发展的机会。赖清德现在频频强调战力提升。 说到底,还是在为“台独路线”寻找一个所谓的安全保障。但现实告诉我们,安全从来不是靠武装堆出来的,而是靠沟通、靠政策的理性调整。 再看赖清德提到的“台湾之盾”这个说法,其实也挺耐人寻味的。他试图营造一种“防御性姿态”的形象,好像一切动作都是为了自保。 但问题是,岛内最近几年不断对外采购军事装备,频繁参与甚至配合外部军演,这些举动怎么看都不像是单纯防守。更别说所谓的“分层防御”,本质上就是一种军事前沿化的策略。 目的就是把战线尽量往前推,增加对抗成本。这种做法一旦失控,首先遭殃的只会是岛内民众的安全和生活。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台湾方面在资通电系统上的投入。赖清德提到要改善资通讯作业环境,这看似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实际上背后有更深的政治考量。 岛内近年来在网络战、电子战方面开始频频试水,甚至还传出要和某些国家合作开发相关系统。这种“数字战场”的构建,其实是另一个层面对抗的延伸。 也就是说,台湾现在的所谓不对称战力,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武器,还开始向信息领域扩张。这种策略的风险在于,它更加模糊了战争与和平的界线,一旦踩错节奏,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历史上有过太多“以弱挑衅强”的例子,结果几乎都是一边倒。从南联盟到格鲁吉亚,再到乌克兰,哪个不是在外部干预下误判形势、最终付出惨重代价? 台湾如果真想保持和平稳定,最关键的不是去搞什么不对称战力,而是要摆正自己的定位,放下幻想,回到九二共识的轨道上,才有真正的安全感。 赖清德口中的“韧性”不是靠无人机撑起来的,是靠一个地区领导人是否具备政治智慧和历史担当。 说到底,不对称战力不是万能药,更不是挡箭牌。 赖清德现在把它当作政治资本来炒作,无非是为了掩盖政策无力和民众不满。当务之急,不是继续军备竞赛,而是回到现实中,面对两岸之间真正的问题。 和平从来不是嘴上说说就有的,它需要实际行动,更需要真诚的态度。指望靠几套侦搜系统和无人载具来保住所谓的“台湾之盾”,最终只会让岛内陷入更大的不确定中。

评论列表

我心永恒
我心永恒 3
2025-11-25 20:53
坐等切莫时候动手
我心永恒
我心永恒 1
2025-11-25 20:53
坐等武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