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照片中哥哥段有光1959年出生,1979年对越反击战牺牲,年仅20岁,追记三等功

照片中哥哥段有光1959年出生,1979年对越反击战牺牲,年仅20岁,追记三等功。弟弟段有明1962年出生,1981年收复扣林山作战时牺牲,年仅19岁,追记一等功,现安葬于麻栗坡烈士陵园。 --- 云南文山一户普通人家的相框里,永远定格着两张青春笑脸。哥哥有光爱弹吉他,弟弟有明擅长画画,他们本该拥有灿烂人生。边境的炮火撕裂了岁月静好,兄弟俩先后穿上军装,却再也没能踏进家门。 二十岁的年纪,如今很多人还在校园憧憬未来。段有光却已用身躯筑起南疆防线。1979年早春,他留下的最后足迹停留在边境线上。三等功勋章送到父母手中时,母亲紧紧攥着那块金属,仿佛要感受儿子最后的温度。 三年后的扣林山战场,段有明在暴雨中写下绝笔信。“若儿牺牲,请父母以哥哥为傲”。这个爱画向日葵的少年,最终将生命永远定格在十九岁。收复主峰的战斗持续七小时,他炸毁两个敌军火力点,用鲜血浇灌出的一等功格外沉重。 麻栗坡烈士陵园第37排,兄弟俩的墓碑静静相望。母亲第一次来扫墓时,抱着小儿子的墓碑哭到昏厥,转身又抚摸大儿子的照片轻声哼唱摇篮曲。那些没有等回儿子的夜晚,她总望着南方星空喃喃自语:“孩子们,冷不冷啊...” 战争带走十万七千个年轻生命,平均年龄不过二十一岁。他们中有人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有人揣着未婚妻的照片,有人出发前偷偷在日记本写“别告诉妈妈”。这些尚未完全绽放的青春,尽数化作南疆红土里的星火。 三十年过去,陵园里的松柏已亭亭如盖。每年清明,总有人轻轻擦拭兄弟俩的墓碑,在碑前放支香烟、摆个苹果。当年连队幸存的老兵带着孙子来祭拜,孩子稚声问:“爷爷为什么哭啊?”老人望着满山墓碑哽咽:“这些叔叔用命换来你平安长大。” 和平年代的晨曦里,早该被记住的不只是战功数字。更应是哥哥珍藏的吉他谱,是弟弟没画完的向日葵,是千万个永远停留在青春年华的段有光、段有明。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忠烈满门”的真正含义——不是荣耀的勋章,而是两个母亲再也等不回的拥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对越烈士 老山英烈 烈士照片留影 老山英雄连烈士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