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每次中日发生矛盾的时候,在中国的日本人很少听说,有人急着回日本,起码表面上看,他们还是照常该干嘛干嘛。 这事儿要是换在别的国家,早该出现侨民撤离潮了。但在华日本人的淡定,可不是装出来的,根源就在于他们压根不是“说走就走的游客”。 日本外务省2024年刚更的数据显示,在华日本人虽然比巅峰时少了点,跌破10万,但这10万人里,临时访客连零头都占不到,绝大多数是日企派驻的中高层,或是拖家带口的长期住户。说白了,他们不是来中国“打卡”的,是带着公司的“家底”来扎根的,哪能说走就走。 要搞懂这层逻辑,得先看看这些在华日本人的构成。上世纪八十年代日企刚进入中国时,派来的还多是技术工人和基层管理者,那时候确实流动性大,项目一结束就打包回国。 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能被派到中国的日本人,要么是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骨干,要么是负责中国区业务的高管,手里攥着的都是动辄上亿的项目。 更关键的是,这些人早就把“家”安在了中国。上海虹桥、苏州工业园、广州南沙这些日企扎堆的地方,配套的日本学校、医院、超市一应俱全。 很多日本高管的孩子从小就在中国上学,中文说得比日语还溜,有的甚至还跟中国同学拜了把子。你让他们回日本?孩子的学籍要转,妻子的社交圈要断,刚买的学区房还没升值,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日企的“绑定式”布局,更是把这些日本人的命运和中国市场,牢牢拴在了一起。现在的日企早就不是单纯把中国当“加工厂”了,而是把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都搬了过来。 并且,这些工作根本没法远程操作,一旦工程师撤回日本,整个研发进度就得停滞,错过的不仅是几个月时间,可能是整个中国市场的窗口期。 从经济账上算,跑路的成本高到日企根本承受不起。日本贸易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日本对华出口额超过1.2万亿人民币,其中汽车、半导体材料占了大半。这些产品的生产线,很多都直接建在中国本土。 要是因为中日矛盾停产一天,损失就高达上千万。负责这些工厂的日本管理者,就算想走,公司总部也得把他拦下来——你走了谁来盯着生产线?订单违约金你来赔? 还有些日企的业务,早就到了“离开中国就活不了”的地步。比如生产光刻胶的日本信越化学,中国市场占了它全球销量的60%,而中国的半导体工厂又离不开它的高端产品。这种相互绑定的关系,让双方都成了“利益共同体”。 去年中日因为某岛屿问题出现外交摩擦时,信越化学中国区的日本总裁不仅没回国,反而公开表示“将加大在江苏的投资”,这话既是说给中国听的,也是说给日本国内那些激进政客听的:生意要做,日子要过,别拿企业的饭碗当政治筹码。 有人可能会问,就不怕局势升级吗?其实这些在华日本人心里门儿清,中日之间的矛盾大多是“雷声大雨水小”,真要动真格,最先扛不住的是日本经济。 上世纪九十年代钓鱼岛第一次出现摩擦时,日本有政客叫嚣“对华断供”,结果没几天就被丰田、索尼的老板们集体找上门——你断供试试?我们的汽车零件、家电芯片全卡在中国工厂,到时候工人失业、股价暴跌,这个责任谁来负?最后那波叫嚣不了了之,也让更多日本企业明白,跟中国闹僵,吃亏的终究是自己。 这些年在中国待久了,不少日本人也摸透了中国的“规矩”:民间的情绪归情绪,官方的合作归合作。他们见过街上有人抗议,但没人会冲进日企办公楼闹事;也见过海关加强检查,但合规的货物照样通关。这种务实的态度,让他们总能在矛盾中稳住阵脚。 当然,也不是没有极端情况,但日企早有预案。比如在华日企大多会给派驻员工买“地缘风险保险”,但这保险的赔付条件极其苛刻,只有出现大规模动荡才算数,平时的外交摩擦根本够不上。 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一直对合法经营的外资企业保持保护,就算有民间情绪,也绝不会允许冲击外资工厂、伤害外国公民的事情发生。这种稳定的营商环境,比任何保险都管用。 反观那些嚷嚷着“撤资回国”的日本政客,大多是没做过生意的“外行”。他们只看到政治上的面子,没看到经济上的里子。 去年有个日本议员提议“把在华日企迁回本土”,结果被日本经团联会长当面反驳:“迁回去可以,你给我解决10万工人的就业?你给我补上中国市场的千亿订单?”一句话就把对方噎得说不出话。 说到底,在华日本人的淡定,本质上是“利益绑定”胜过“政治噪音”。他们带着公司的使命而来,带着全家的生计而留,中国市场给了他们施展的舞台,他们也为中国的发展添了砖加了瓦。这种相互需要的关系,远比一时的外交摩擦更牢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