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全世界都知道,中日打不起来,虽然中国海军总吨位是日本的3.2倍,灭了日本不存在任

全世界都知道,中日打不起来,虽然中国海军总吨位是日本的3.2倍,灭了日本不存在任何障碍,但高市只是嘴上说说,并未付诸行动,我们不能因为她“心怀妄念”,就“断其祭祀、绝其苗裔”。 说真的,现在早不是炮舰政策定乾坤的年代了。高市那些话听着炸耳朵,实则就是政治舞台上的即兴表演,真要动真格,日本先扛不住的不是军事,是自家的经济账本。 毕竟两国产业链缠在一起快几十年了,早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真开火就不是谁赢谁输的问题,而是两边都得扒层皮,这种亏本买卖没人会做。 但不打仗不代表就得忍着。就像邻里之间,总有人隔着墙骂骂咧咧,你没必要抄家伙上门,但也不能当没听见,该敲敲他家门提醒别太过分,这是规矩。 高市敢跳出来放话,本质上是赌中国会顾全大局不愿撕破脸,可她忘了,顾全大局是给懂事的人留的情面,对于蹬鼻子上脸的,客气就是纵容。 中国的反击从来都不是靠喊口号,而是捏准对方的七寸下手。日本经济是出了名的外需依赖型,出口就是它的命根子,而中国连续十几年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 去年日本对华出口额占它总出口的22%,比美国还高三个百分点,这里面可不是些小打小闹的商品,汽车、电子零部件、精密仪器这些日本的支柱产业,一半以上的利润都得靠中国市场撑着。 就说汽车产业,日本车企在华一年卖出去五百多万辆车,占它们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之前丰田、本田还想着把生产线往东南亚迁,结果迁过去才发现,零部件供应链还得从中国运过去,成本反倒涨了15%,没过半年又悄悄把核心生产线挪回中国。 现在中国要是稍微收紧一下汽车进口的环保标准,或者放慢一下新能源汽车的专利授权,日本汽车协会那些大佬就得连夜飞北京求情,这比派十艘军舰威慑都管用。 电子领域更不用提,日本的半导体材料占全球市场的60%,但这些材料有70%是卖给中国的芯片制造厂。 中国现在自己的半导体材料产能正在往上冲,虽然还没完全替代,但只要宣布对进口日本半导体材料进行为期半年的质量复核,日本那些材料厂商的股票就得跌穿地板。 之前信越化学就因为中国暂停了一批光刻胶的进口,三个月就少赚了400亿日元,社长亲自跑到上海道歉才挽回订单。 还有农产品,日本的和牛、大米、樱桃每年在华能卖上百亿人民币,这些东西不是刚需,纯属消费升级的选择。 之前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后,中国暂停了日本十四个都县的水产品进口,直接让日本水产业损失了800亿日元,北海道的渔民天天堵在首相官邸门口抗议。 高市要是真把中国惹急了,不用全面禁运,就针对她老家奈良的农产品搞个溯源调查,当地农民就得先把她的办公室给围了。 RCEP生效后,中日首次有了双边自贸关系,两国供应链绑得更紧了。日本的汽车零件从名古屋运到天津组装,再出口到东南亚,整个流程里中国既是生产基地又是消费市场。 现在中国提出的“双循环”,国内大循环一发力,对进口商品的选择余地就更大了。以前是日本挑着给我们出口,现在是我们挑着从日本买,这个身份的转变,高市那些人显然还没转过弯来。 日本经济现在本身就处在尴尬境地,国债占GDP的260%,是发达国家里最高的,年轻人失业率突破5%,养老金缺口一年比一年大。 岸田政府本来还指望靠对华贸易拉动经济复苏,结果高市跳出来添乱,最近日本经团联已经公开表态,希望政府“保持对华政策的稳定性”,说白了就是怕被政治拖累了生意。 中国的惩罚从来都不是一刀切,而是精准打击。比如把高市关联的几家日本企业列入贸易审查清单,限制它们参与中国的新基建项目;或者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里,把日本在农产品准入上的诉求先放一放。 这些动作表面上波澜不惊,却能让日本的利益集团实实在在感受到压力,进而给政府施压,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有效。 其实大家都清楚,中日之间有历史恩怨,但更有现实利益。中国不想打仗,是因为我们的发展节奏不能被打断;日本不敢打仗,是因为它根本承受不起代价。 高市那些挑衅言论,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石头,看着溅起水花,实则翻不起大浪。但石头扔多了,总会有人不耐烦下去把扔石头的人拉上来教育一顿。 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几十年前,没必要靠武力证明自己。我们的底气在于,能用经济的、规则的手段,让挑衅者付出代价,还让它说不出话来。 高市要是真懂政治,就该明白,在实力差距面前,嘴炮再响也没用,安安稳稳做贸易比什么都强。要是非要继续折腾,那等待日本的,只会是越来越紧的利益缰绳,到时候哭都没地方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