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行业“贴牌”乱象:千倍溢价下,200家公司仅18家真创新?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播客。最近AI行业一则调查数据引发热议:软件工程师Teja Kusireddy对200家获融资的AI初创公司拆解后发现,73%的企业在“套壳”第三方API,仅18家有真正技术创新,甚至有公司代码相似度超90%、产品溢价高达千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AI创业赛道的“虚实之争”。先从这组颠覆认知的调查数据说起。Teja团队用三周时间,通过监测网络流量、反编译代码、追踪API调用等技术手段,对成立超半年且获融资的AI初创公司做了深度分析。结果显示,200家公司里,46%宣称的“专属AI”实则是OpenAI API加简单提示词,19%存在明显技术误导,只有9%在实打实做创新——比如从零训练模型、打造 novel 架构。更离谱的是,12家公司竟把API密钥直接暴露在前端代码里,3家公司核心代码几乎一模一样,连“绝不能提及OpenAI”的指令都分毫不差,推测是抄自同一模板或外包团队。这些“贴牌”公司的操作套路,大致能归为三类。第一种是“换皮GPT”:号称有“自研大模型”,实际只是给GPT-4加段系统提示词,比如要求“用专业语气回复,绝不能说自己是OpenAI”,再封装成“革命性自然语言引擎”。有家融资430万美元的公司,核心代码就十几行,单次查询实际成本仅0.033美元,却卖给客户2.5美元,溢价75倍。第二种是“组装RAG”:宣传“定制化神经检索技术”,本质是用OpenAI的嵌入模型、Pinecone的向量数据库,再拼上GPT-4生成功能,42家这类公司里,35家代码相似度超90%,单次查询成本0.002美元,收费却高达0.5-2美元,溢价最高达1000倍。第三种是“伪微调”:宣称“自主微调模型”,实际只是用OpenAI的微调API,本质是付费让OpenAI存储提示词,跟“自研”毫无关系。更耐人寻味的是创始人的反应。调查曝光后,有7位创始人联系Teja,有人强硬质疑“怎么进入我们生产环境”,却不知所有数据都来自浏览器公开面板;有人直白求助“怎么把‘专属技术’宣传改成‘基于API构建’”,甚至坦言“知道在撒谎,但投资人认这套,大家都这么做”。这种扭曲的心态,折射出AI行业当下的怪圈:投资人追“专属技术”的热点,客户信“自研”的噱头,创始人迫于压力只能“跟风造假”,形成恶性循环。但并非所有“API封装”都是骗局。调查中也发现不少优质案例:有的公司坦诚标注“基于GPT-4构建”,聚焦垂直领域做解决方案——比如法律文书自动化工具,把GPT-4和法律模板库结合,解决真实痛点;有的深耕用户体验,把复杂的API调用做成极简界面,让普通人也能轻松使用。这些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透明+价值”,而非虚假宣传。就像iPhone应用都是“iOS API封装”,没人在乎技术底层,只关心好不好用。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是否用API”,而是“是否坦诚”。最后给不同人群提些实操建议。对创始人:别再标榜“未研发的技术”,“基于GPT-4构建”不是短板,聚焦数据沉淀、垂直领域专长才是关键;对投资人:要求看技术架构图和API消费账单,OpenAI的发票不会说谎,给封装型公司合理估值,别被“自研”噱头绑架;对用户:打开浏览器F12的“网络”面板,看是否调用OpenAI、Anthropic的接口,别为虚高的“技术溢价”买单。AI行业就像早年的淘金热,乱象丛生但也藏着真机遇。那些18家真正做创新的公司,有的在研发医疗合规AI模型,有的在打造工业级计算机视觉系统,它们或许暂时没那么多噱头,却在夯实行业根基。市场终会走向成熟,虚假的“贴牌”公司终将被揭穿,而坦诚的建设者、真正的创新者,才能走得更远。今天的播客就到这里,你遇到过宣称“自研AI”却疑似“套壳”的产品吗?对AI行业的“虚实之争”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