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消化不良还是胃癌?年轻女性警惕“吃”出胃癌

转自:中国妇女报

●近年来女性胃癌,尤其是年轻女性胃癌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胃印戒细胞癌在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中发病率逐渐增高。这种癌症侵袭力强、病程发展快、恶性程度高,且早期症状轻微,大部分患者到了中晚期才发现,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女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比男性高12%,而HP感染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此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研究发现,雌激素受体ERβ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是正常组织的3.2倍,这种受体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女性在特定年龄段胃癌风险更高。而长期情绪压抑导致的皮质醇水平升高,抑制Th1型免疫应答,也可能是女性胃癌发病的一个重要诱因。

■何嫙

11月29日是我国第七个“胃癌关爱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胃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显示,我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三。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数据揭示,中国胃癌新发病例占全球的43.9%,死亡病例占全球的48.6%,这意味着全球近一半的胃癌负担落在了中国。大多数胃癌患者发现时已处于进展期,晚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30%,而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90%,这巨大的差距凸显了早期筛查和干预的重要性。

胃印戒细胞癌“青睐”年轻女性

数据显示,男性胃癌的发病率为女性的2~3倍,但近年来女性胃癌,尤其是年轻女性胃癌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女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比男性高12%,而HP感染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此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研究发现,雌激素受体ERβ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是正常组织的3.2倍,这种受体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女性在特定年龄段胃癌风险的变化。而长期情绪压抑导致的皮质醇水平升高,抑制Th1型免疫应答,也可能是女性胃癌发病的一个重要诱因。

“现在很多年轻人像我一样,三餐不定时,白天靠一杯接一杯的咖啡硬撑赶工,晚上聚会又免不了喝酒应酬。真的希望大家别像我这样,一点点把身体拖垮了。”躺在病床上的文女士(化名),一位24岁的短剧演员,痛悔地说道。她因为热爱演艺事业,经常跟着剧组连轴转,忙起来连吃饭都顾不上。当胃部隐隐作痛、反酸烧心时,她以为只是劳累带来的“小毛病”,自己买点药应付。直到开始频繁出现黑便,甚至在片场呕血,才去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她整个胃窦被一巨大的溃疡占据,黏膜组织变得僵硬、缺乏弹性,好似“皮革”一般,最终确诊为胃印戒细胞癌——也被称为“胃癌之王”。

来自中国抗癌协会的一组数据显示,19~35岁的青年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吕宾教授提醒,胃印戒细胞癌在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中发病率逐渐增高。这种癌症侵袭力强、病程发展快、恶性程度高,且早期症状轻微,大部分患者到了中晚期才发现,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为什么胃癌会盯上年轻人?除了遗传和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等因素外,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重要推手。“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现,年轻人胃癌多属晚期病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宋洪江表示,年轻人精力充沛、体力强,容易忽视身体的不适,也认为做胃镜检查很麻烦、很痛苦,经常随便吃些胃药或独自“对症治疗”。

消化不良与胃癌症状如何区分

“医生,我最近总是消化不良,会不会是得了胃癌啊?”这是很多人在出现胃部不适时会有的担忧。确实,胃癌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消化不良有相似之处,容易被忽视或混淆,从而延误诊断。那么,如何区分两者呢?

杭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医师孙敏慧提醒,胃癌早期症状隐蔽且不典型,主要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初期轻微,逐渐加重;反复嗳气、反酸、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表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消瘦;黑便、呕血(咖啡色或鲜红色)等出血表现;肿瘤位于胃上部时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出现疲劳、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相关症状。

而普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通常症状相对较轻,多与饮食不当、精神压力、情绪波动等因素密切相关,经过饮食调整、休息或简单药物治疗后,症状能得到明显缓解,且不会出现体重短期内明显下降、持续黑便或呕血、贫血等报警信号。

关键的区别点在于:消化不良症状的持续性与进展性。如果消化不良症状持续超过两周,经生活方式调整和常规治疗无明显改善,甚至逐渐加重;或者出现了报警症状,如体重骤降、黑便、呕血、持续性呕吐、贫血、腹部肿块等,就必须高度警惕,及时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以排除胃癌的可能。

排斥胃镜检查?AI+平扫CT探新路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实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提高胃癌生存率最经济有效的干预手段就是关口前移、提高早诊率,在此过程中需要找到一项能够普遍推广的早筛技术。

胃镜检查作为确诊胃癌的金标准,在一些国家被作为全民普筛的手段,40岁以上的人群每两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依从性可达70%。但在我国难以被规模化推广。胃镜检查主要用于满足急诊和疑难重症患者的看病需求。公众对胃镜检查的认知度偏低,常规接受胃镜检查的人群依从性不到30%。

今年6月,浙江省肿瘤医院联合阿里巴巴达摩院召开发布会,发布胃癌影像筛查人工智能(AI)模型DAMOGRAPE和相关成果。该研究团队联合多家医院在近10万人的大规模临床研究中,首次利用“AI+平扫CT”模式识别早期胃癌病灶,大幅提升了胃癌检出率。相关论文已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医学》上。在人工智能赋能下,研究团队联合全国不同代表性区域的20家医院在近10万人中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借助DAMOGRAPE人工智能大模型先对腹部平扫CT检查患者进行胃癌高风险人群初筛,再通过胃镜确诊。

在两家医院的模拟机会性筛查试验中,人工智能大模型初筛出约6%的胃癌高危人群,胃癌检出率分别达到24.5%与17.7%,且检出病例中约40%为无症状胃癌患者。研究团队对11名患者确诊胃癌前的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AI模型可提前2—10个月检出胃癌。

胃癌的防治,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生活方式和自我管理的系统工程。将“护胃防癌”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为自己的胃部健康负责,是远离胃癌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