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加坡网友表示,日本之所以屡屡挑衅中国,丝毫不惧中国,并非仅仅是美国挑唆,而是日本在千百年间就已把中国人的个性摸得透透的,认为中国人太过温和、太过仁慈。 那个新加坡网友的话,像一根针戳破了日本某些人的自欺——从古代遣唐使笔记里“唐人好礼不争”的记载,到甲午战前“清国兵弱民怯”的研判,这种对“温和”的误读,在日本右翼政客的抽屉里锁了上百年。 他们总觉得中国人遇事习惯“以和为贵”,不会轻易翻脸;就像1931年关东军在柳条湖点燃炸药时,参谋部沙盘推演里写着“三个月可定满洲”,却没料到杨靖宇们带着抗联战士在零下40度的雪地里啃树皮,硬是把“速胜”拖成了十四年持久战。 2012年钓鱼岛“国有化”闹剧里,这种误判再次上演:日本政府发言人在记者会上拍着胸脯说“中国反应会很克制”,结果第二天,中国海警船就抵近12海里巡航;更让东京措手不及的是,民间自发的抵制潮让日本汽车在华销量三个月暴跌40%,爱知县的丰田工厂停工时,机器冷却的锈迹里,藏着日本经济界给政府的最后通牒。 难道日本政客真看不懂中国实力的变化?恐怕不是。高市早苗11月7日在国会手按讲台宣称“台湾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机”,不过是把安倍那句“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又热了一遍剩饭——毕竟国内消费税上调后,便利店饭团价格涨了15%,年轻人就业率跌到五年最低,拿中国当靶子比解决民生容易得多。 这些年,日本防卫省智库报告里总写“中国人性格温和,不会为小岛动真格”,却刻意漏掉了关键数据:中国海军舰艇数量已比日本多60艘,国防预算是日本的五倍;经济上,中国市场贡献了日本汽车业近三成利润,索尼半导体在华营收占比超四成。 当战略耐心被误读成软弱,当核心利益被反复试探,会发生什么?看看去年日本对华半导体材料出口额暴跌27%就知道——不是中国人突然“不温和”,是有人把“和气生财”里的“和气”,错当成了可以随意拿捏的“妥协”。 中国人的温和,从来都带着前提:对讲道理的人,我们递茶;对碰红线的人,我们亮剑。 那些还抱着“千百年经验”不放的日本政客,或许该翻翻最新的地图——东海的浪涛里,中国的海警船正规律巡航,而他们抽屉里那份“中国温和论”的报告,早就该和甲午年的战报一起,送进历史博物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