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高志凯给蔡正元上了一课,实际上也给刚刚上任的郑丽文上了一课。这一课的核心就是,不

高志凯给蔡正元上了一课,实际上也给刚刚上任的郑丽文上了一课。这一课的核心就是,不要被所谓的“民意”数据吓倒,更不要被这种数据绑架。两岸的未来,从来不由几份冰冷的民调报告决定。   在观察者网2025年11月播出的《两岸圆桌派》节目中,蔡正元抛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论断。   他声称台湾超过九成的人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因此两岸和平统一根本就是“天方夜谭”。这个观点,瞬间引爆了舆论场。   蔡正元的核心依据,是台湾近些年来的多项民调数据。   他指出,认同中国人身份的比例,已经从2010年的三到四成,暴跌至2025年的不足一成。   他认为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两岸统一的民意基础已经彻底丧失。   这种论调在岛内并非孤例,它代表了一种普遍的悲观甚至绝望情绪。   在台湾长期的“去中国化”教育和绿营媒体的操弄下,许多人认为身份认同已经固化,大陆除了动武之外别无他法。   然而,面对蔡正元抛出的“民意铁证”,同为节目嘉宾的国际问题专家高志凯却显得不以为然。   他没有直接否定数据,而是从另一个维度,对所谓的“民意”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解构。   高志凯首先点出了问题的根源,那就是教育。他反问,为何在2010年,台湾仍有三至四成的民众认同中国人身份?   这说明所谓的身份认同并非天生,而是“被教出来的”。   过去二十年,台湾教科书对中国历史的大幅删减,才是问题的关键。   紧接着,高志凯亮出了另一张王牌:经济。他指出,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年贸易额超过2000亿美元。   台湾约有四成的出口,都依赖大陆市场。这个现实,是任何意识形态都无法回避的。   他用了一个生动的例子。2023年大陆暂停台湾凤梨输入,岛内相关农民立刻损失惨重。这证明了“经济现实可压制意识形态”。   当生计受到影响时,所谓的政治口号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为了进一步佐证,高志凯甚至引用了欧洲的历史。二战后法德两国仇恨极深,但通过建立经济共同体,最终走向了一体化的欧盟。   他认为,两岸完全可以借鉴这条路径,用经济融合来化解政治对立。   除了经济,文化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高志凯提到,大陆的影视剧、短视频平台在台湾年轻人中极为流行。   超过六成的台湾青年,实际上对大陆文化抱有好感,并且愿意来大陆求学或工作。   这揭示了一个被许多人忽视的事实:政治上的疏离感,并不等于文化上的彻底割裂。   当前的对立情绪,并非“铁板一块”。   大陆的文化吸引力,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台湾的年轻一代。   高志凯的视角极具战略纵深。他强调,即便只有10%的台湾人认同中国人,那也是230万人口。   这个数字,超过了许多欧洲国家的人口总和。这些人,就是未来统一的“统一种子”。   大陆每年通过各种惠台政策,吸引数十万台湾人前来交流、学习和工作。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认知。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许多曾经的“不可能”,最后都变成了现实。   就在这场辩论发生前不久,岛内政坛也出现了新的变化。2025年10月,郑丽文当选国民党新一任主席。   她公开强调“我是中国人”,并重申“九二共识是定海神针”,主张通过交流缔造和平。   大陆官方随即向其发出贺电,肯定其“反台独”的立场。   郑丽文的上台,本身就是对蔡正元“民意不可逆”论调的一次有力回击。它说明岛内的政治风向,远非一成不变。   当然,外部干预势力是最大的变数。2025年11月,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再次抛出“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谬论。   对此,中方采取了包括限制稀土出口、暂停赴日旅行团在内的强力反制。   高志凯在节目中也发出严厉警告,日本若敢军事介入台海,必将“万劫不复”。这种底气,不仅仅是口头上的。   2025年11月5日,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正式服役,其技术实力对外部干预势力形成了巨大的震慑。   “福建舰”的入列,与高志凯的“民意可塑论”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大陆一方面通过经济和文化融合,耐心培育统一的内部条件;另一方面则通过展示强大的军事实力,坚决遏制任何外部的干预企图。   回过头再看蔡正元的观点,就显得有些刻舟求剑了。   他仅仅看到了静态的民调数字,却忽视了数字背后动态变化的教育、经济、文化和地缘政治因素。   他所依据的“铁板钉钉”的民意,实则正在被多重力量所熔化。   《两岸圆桌派》这期节目点击量爆棚,本身就说明两岸议题的热度。   高志凯的系统性论述,让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经济依存与政治对立”的矛盾。   时间,毫无疑问是站在大陆这一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