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昌宁:红托竹荪采收季 生态红利暖民心

昌宁县翁堵镇红托竹荪种植基地黑色遮阳网下,红托竹荪正破土而出,菌农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摘和分拣,空气中满是竹荪的独特清香。

这是县属国企——昌宁茶乡千年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的60亩林下红托竹荪种植示范基地,迎来首批仿野生红托竹荪采收。一朵朵破土而出的“林下珍宝”,不仅激活了林地生态价值,更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致富新路。

这片藏着“致富密码”的基地里,落叶堆积形成的天然腐殖土,为红托竹荪营造了温润舒适的生长环境。肉质厚实的竹荪花舒展身姿,圆润饱满的竹荪蛋暗藏生机。刚采摘的鲜品经分拣包装后,便通过冷链物流快车发往全国各地的消费市场,让山林鲜味直达百姓餐桌。

基地种植技术负责人杨琴燕介绍:“林下仿野生种植技术使红托竹荪的风味更佳,品质更好,更加地绿色生态,这是我们红托竹荪深受市场欢迎的关键。”

杨琴燕表示,此次采收的竹荪蛋风味醇厚,竹荪花口感鲜嫩,均富含粗蛋白、多糖及多种氨基酸,营养价值出众。目前,基地已形成涵盖竹荪蛋、竹荪花的完整产品体系,上市后迅速赢得市场青睐。

良好的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据测算,基地首批鲜竹荪亩产450公斤,按每公斤90元的收购价计算,仅首批采收每亩直接产值就达40500元。

杨琴燕表示,整个采收季将持续至12月,预计亩产鲜品总量突破27000公斤,60亩基地总产值243万元,亩均综合产值稳定在4.05万元以上,生态产业的经济效益持续凸显。

产业发展的红利,正实实在在装进群众口袋。目前,基地已吸纳30余名工人长期务工,农忙时节临时用工超50人,为当地群众搭建起“家门口”的稳定增收平台,实现了“务工顾家两不误”。翁堵镇明山村小龙潭村民小组村民谢加芹说:“我7月份开始过来务工,每天收入120块钱,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很开心。”翁堵镇明山村大寨村民小组村民杨明说:“县里的国企来这里种菌子,技术和销售由企业兜底,群众收入有保障。”

从“输血帮扶”到“造血赋能”,国企的示范引领作用正在持续放大。基地不仅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更通过技术共享、模式输出,让生态种植的理念扎根乡村,为产业规模化发展筑牢基础。

昌宁茶乡千年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鲁政宏说:“这片林下菌种植基地,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质样板。‘林菌共生’模式提高了我们的林地利用率,‘国企+基地+农户’模式,降低了我们的经营风险,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鲁政宏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发挥国企的示范带动作用,建好示范基地,拓展销售渠道,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产业,增加经济收入,真正达到国企联农带农助农,实现共赢。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李建国通讯员:杨晓华施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