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家风若是有颜色的,那一定是我生命中最为熟悉的那抹绿色——它既是母亲电脑屏幕上实时跳动的环境监测数据流,也是父亲培育的抗旱沙棘在阳台上投下的斑驳影子,更是我在赛汗塔拉城中草原记录生态笔记时,笔尖流淌出的勃勃生机。
这份绿色的启蒙,来自母亲对生态环境事业的执着。记得去年深冬,为获取准确的污染扩散数据,母亲和同事们在凛冽的寒风中连续多日追踪监测。当数据显示污染物浓度下降时,她欣慰地说:“每一个微小的改善,都是通往蓝天的台阶。”那一刻我恍然,所谓家风,并非高悬于口的训诫,而是凌晨街头一次次哈着白气的坚守,是融入血脉的对每一份数据的尊重。
绿色的生命力,在创造中愈发蓬勃。去年,我们家开始在阳台上实践“家庭微循环”——用厨余堆肥滋养植物,以收集的雨水灌溉。当我和父亲额角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烁,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了传承——它不在训诫里,而在并肩劳作时的默契中,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同信仰里。
绿色的温暖,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在迎春社区开展的“创意再生绿色共享”主题环保活动中,我发起的“玩具循环日记”总能吸引许多小朋友参与。孩子们用闲置玩具交换绿植,每件物品都附着一份特别的记录,讲述着资源重生的故事。有个小女孩用旧玩偶换了一盆绿萝,轻声问我:“它真的能让空气变好吗?”我指着记录卡上“已减少碳排放1.5千克”的字样,对她说:“它也在让我们的心更贴近自然。”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明白,环保的真谛在于创造美好的联结。
岁月为证,我家的“绿色成果”如春风化雨般悄然绽放。在书柜最显眼的位置,母亲的“三八红旗手”证书与我的“环保小卫士”奖状比肩而立;她的“全区十佳通讯员”荣誉证书旁,静静摆放着我2025年获得的“第六届全国中学生环境保护优秀作文全国一等奖”证书。父亲更是用心,将我参与中国志愿服务网志愿服务960个小时的点点滴滴——从黄河岸边的植树照片到科技馆讲解的工牌,从养老院活动的留念到社区环保市集的证书,都细心整理成厚厚一本活页夹。每当翻开,那些充满温度的瞬间便跃然眼前,诉说着我们这个普通家庭不普通的绿色坚守。
如今,母亲依然坚守在生态环境在线监控的岗位上,那些跃动的数据记录着包头从工业重镇向绿色新城蜕变的每个印记。从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划定,到“无废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这座曾经钢花飞溅的城市,正在层层绿意中完成它的生态蜕变。
每天清晨,当我骑着共享单车穿行在日渐浓密的林荫道下,看着新能源公交车安静地驶过,道路两旁往年荒芜的土地已被新植的林木覆盖。在这座书写着生态传奇的城市里,我深深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的使命——不仅要见证改变,更要亲身参与这场绿色的变革。
在参与大青山北坡生态修复的志愿服务现场,我手握铁锹,与上百名志愿者一同将饱含希望的树苗植入这片曾经千疮百孔的土地,目睹着昔日裸露的山体渐渐披上绿装,新栽的树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这一刻,我真正体会到:家教的真谛在于将绿色理念化作点滴行动,家风的美丽在于让生态文明在代际间绵延传递。
当我站在黄河岸边,望着亲手栽下的树苗在和煦春风中吐露新芽,看排排新绿如卫士般守护着母亲河,我深深懂得——最好的家教,是让每个生命在环保践行中获得成长;最美的家风,是让这抹绿色在传承中愈发浓郁。这抹从我家窗台萌发的绿意,正随着我们的脚步,向着更广阔的天地蔓延;这份始于责任、成于热爱的坚守,必将在时光的浇灌下,绽放出永恒的光彩。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九中学高二4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