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实现国家级平台“零的突破”东营科技创新能级跃升

大众网记者赵奕宁东营报道

11月21日下午,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东营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富杰就“十四五”以来,东营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回答记者提问。

王富杰介绍,“十四五”以来,东营市紧扣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系统构建“151”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初步形成体系化布局、全链条覆盖、能级化提升的创新平台发展格局。目前市科技局建设各类创新平台282家,涵盖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中心、成果转化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等类型,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构建高水平战略平台体系,增强创新策源能力。聚焦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系统推进“国家-省-市”三级平台梯队建设,实现国家级平台“零的突破”。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高效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集聚高层次人才229人,推动陆相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60余个,构建“治理-育种-产业”一体化模式,成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标杆。同时发挥省级平台核心支撑功能和市级平台夯实创新基础的作用,形成“战略引领-核心支撑-基础夯实”的梯次平台架构。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应建尽建”计划,带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跃度提升至42.27%。“十四五”时期,依托企业研发平台布局重大科技创新项目35项,其中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科技示范工程项目13项,连续攻克了铈锆储氧材料、高性能氮化铝粉体及高导热基板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91项。富海研究院建成国内最大聚砜装置,带动产业链年产值约50亿元;威飞海洋油气水下装备实验室实现国内首台套水下采油树等装备应用,成为全球第四家掌握全套水下生产技术的企业;凤凰制药开展1.1类中药创新药研制,填补国内空白。

完善成果转化链条,提升科技赋能效能。系统构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落地”全链条转化体系。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链接上下游企业42家,累计实施中试项目27个,推动丙烯酰胺红球菌全细胞催化剂等实现量产。海洋石油装备中试示范基地完成“天然气水合物取心技术和工具”中试熟化,在南海勘探中成功应用。

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多元发展,构建协同创新格局。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12家高校院所共建实体化机构,推动耐盐水稻圣稻138亩产突破550公斤,建成全国首个70米碳汇监测塔群。创新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支持稀土催化研究院、海科研究院等建立“需求-研发-转化”闭环机制,稀土催化研究院攻克铈锆储氧材料技术,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2868万元;海科创新研究院精准对接集团公司一线技术需求,推动研发成果在集团内部快速产业化,推动1.4万吨生物基航空燃料实现产业化,使企业成为国内仅有的4家生物航油“白名单”企业之一,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与技术转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