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博主称“我不担心中国能够打败日本,担心的是打败日本之后,中国又开始发善心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从甲午战争的屈辱,到抗日战争中数千万军民的伤亡,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创伤是刻骨铭心的。然而,在战争结束后,基于战后国际形势与国家长远利益的考量,中国历代政府选择了以德报怨的宽大政策。我们放弃了巨额的战争赔款,致力于推动中日民间友好。 这些决策在当时有其战略考量,但在许多普通民众的情感层面,却逐渐凝结成一个心结:我们是否过于“善心”,以至于那段历史的分量在施害者的记忆中被悄然淡化? 这种“善心忧虑症”的发作,并非空穴来风。它源于一种现实的强烈反差。当看到日本某些政客年复一年地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当右翼势力不断试图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甚至美化侵略罪行,当一些日本媒体和公众人物对中国的崛起表现出莫名的警惕与敌意时,那份基于历史创伤的不信任感便会瞬间被激活。 一边是我们官方层面屡屡提及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另一边却是对方部分势力在历史问题上的暧昧与倒退,这种对比让许多人感到愤懑,觉得我们的宽容并未换来对等的反省。 于是,那句“又开始发善心了”的担忧,本质上是一种情绪化的宣泄。它是在质问:如果连最基本的历史正义都无法得到彻底的伸张,那么未来即便在某个假设的对抗中取得了优势,我们是否会再次因为某种“大局”或“姿态”,而轻描淡写地翻过历史的旧账? 人们害怕的不是胜利,而是胜利之后,那份承载了无数先辈血泪的集体记忆,再次在“宽宏大量”的名义下被悬置、被消解。这种担忧,指向的是对历史教育缺失和民族尊严受损的深层焦虑。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将国际关系简单想象成“打败谁”的零和游戏,并沉浸在“是否发善心”的假设性情绪中,并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我们的自信,不应建立在假想敌的失败之上,而应源于自身不可阻挡的发展与强大。 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其行为模式是收放自如、基于精确的利益计算和战略定力的,而不是被历史悲情所绑架,或是被“发不发善心”的简单二元论所左右。 那句充满网络语感的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深藏在社会肌理中的历史情感脉络。它无关官方政策,却是一种真实的民间情绪。理解这种情绪,是理解中国社会复杂心态的一个重要切口。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超越这种情绪。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保持强大,是为了掌握定义正义与未来的主动权。届时,如何对待过往,如何塑造明天,决定权将牢牢握在一个有能力、有自信、并且被历史充分启迪的民族自己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