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37年,张宗伟被日军抓走,他的俄国妻子就在人群中,正要冲过来救他,张宗伟连忙

1937年,张宗伟被日军抓走,他的俄国妻子就在人群中,正要冲过来救他,张宗伟连忙瞪了她一眼,妻子眼含泪水,只好停下脚步! 那年4月20日,哈尔滨炮队街。张宗伟被反绑双臂,从杂货铺押出。 人群里,一道白色身影冲出。是他的俄国妻子阿格拉菲娜,怀里抱着最小的孩子。她头发枯黄,蓝眼睛布满血丝。 “放开他!”她用生硬中文嘶吼。 脚步跨过日军警戒线。张宗伟猛地转头,浑浊的眼睛迸出凌厉的光,死死盯着妻子,缓缓摇头。 这眼神没有愤怒,只有决绝的警告。阿格拉菲娜脚步顿住,泪水模糊视线。她咬住嘴唇,尝到血腥味,才停下冲上去的念头,双手紧紧护住四个孩子。 这一眼,是夫妻最后的默契,是革命者用生命守护家人的无声誓言。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杂货铺老板,是见过列宁的革命英雄。 年轻时,张宗伟在俄国卡玛矿区当矿工。十月革命爆发,三万华工加入红军,他是其中一员。 一次攻打白军据点,他身中三枪昏死雪地。当地护士阿格拉菲娜冒着炮火救他回来。 “你为我们的革命流血,我要为你守护生命。”阿格拉菲娜每天用热毛巾擦他伤口,用俄语唱民谣。 三个月后张宗伟康复,生死相依让两人走到一起。1920年,他们在莫斯科办了简单婚礼。阿格拉菲娜放弃稳定工作,说:“你的祖国就是我的祖国,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1929年,张宗伟带家人到哈尔滨。长期劳累让他患上肺病,养病时仍悄悄宣传十月革命。 九一八事变爆发,祖国沦陷,同胞受难。张宗伟拿起纸笔写抗日标语,贴满哈尔滨街巷。 中共地下党员袁品福看在眼里。两人在茶馆接头,张宗伟讲了参加十月革命、见过列宁的经历。袁品福激动握他手:“你正是我们需要的人!” 1931年,经袁品福介绍,张宗伟加入中国共产党,隶属中共满洲省委。他家成了地下党秘密联络站。 为掩护工作,张宗伟开了杂货铺。前屋卖油盐酱醋,后屋是满洲省委秘密印刷厂。周保中、李兆麟等革命前辈常在这里集会。 阿格拉菲娜不是党员,却是最可靠的“编外人员”。她学着说中国话、认人民币,每天守在柜台前。发现可疑人员,就敲响柜台后的铜铃——这是约定的警报。 1933年秋,原交通员被捕。组织看中张宗伟胆大心细,将满洲省委与上海中央局的联络任务交给了他。 从此,夫妻二人常装扮成商人,往返哈尔滨与上海。一个藤条箱是“秘密武器”,文件藏在夹层里。张宗伟戴礼帽、穿长衫,阿格拉菲娜穿俄国传统长裙,配合得天衣无缝。 火车上的每一次检查,都是与死神周旋。 一次在山海关车站,日军登车搜查,眼看要查到藤条箱。阿格拉菲娜突然站起,用流利俄语与日军交涉,悄悄把文件塞进衣襟。日军忌惮苏俄势力,草草检查后放行。 “我就知道我的身份能帮你。”下车后,阿格拉菲娜笑着对张宗伟说,眼里满是骄傲。 还有一次,日军突然抽查。张宗伟来不及转移文件,把文件揉成团吞下,硬生生扛过搜查。 生活拮据,阿格拉菲娜偷偷洗衣缝补补贴家用,从没抱怨过。 1936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撤销。上级命令张宗伟在炮队街100号重开杂货铺,作为共产国际交通局秘密联络站。 此时他们已有五个孩子,最大的八岁,最小的还在襁褓中。日军眼线多,张宗伟怕连累家人,做了艰难决定:自己住杂货铺,妻儿搬到两条街外的民居。 “等抗战胜利了,我一定好好陪你们。”分别那晚,张宗伟抱着孩子们,声音满是愧疚。 此后,阿格拉菲娜只能以顾客身份探望。每次带孩子来买东西,短短几分钟交谈,藏着说不尽的牵挂。张宗伟趁日军不注意,往孩子们口袋里塞几块糖果,看着他们背影久久站在门口。 1937年3月,中共哈东特委宣传部长傅景勋叛变。敌人策划一个多月,4月15日在东北全境发动大逮捕。 4月20日,张宗伟刚送走接头同志,日军就踹开杂货铺大门。他下意识想去销毁地窖文件,被日军死死按住。冰冷手铐锁住手腕,他最担心的是妻儿。 阿格拉菲娜多日没见丈夫,带孩子前来探望,恰好看到这一幕。她第一反应就是冲上去救丈夫。 可张宗伟那一眼,让她瞬间清醒。她若冲动,不仅救不了丈夫,五个孩子也会落入日军手中。这一眼,藏着革命者的理智与深情,让她懂了“牺牲”的重量。 张宗伟被关在道里监狱。日军对他用了酷刑,老虎凳、烙铁、灌辣椒水,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 得知他见过列宁,日军想用高官厚禄诱惑。张宗伟怒斥:“我为革命而生,绝不会背叛信仰!” 狱中,他只要能起身,就凑到难友身边讲苏联革命情况,鼓舞大家坚持斗争。 1937年7月27日,日军把张宗伟押到太平桥圈儿河残忍杀害。他年仅55岁。 噩耗传到阿格拉菲娜耳中,她没有哭天抢地。她把自己关在屋里一夜,第二天擦干眼泪对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是英雄,我们要好好活着,等他回来。” 她独自抚养五个孩子,靠洗衣缝补过日子。生活困顿,却始终坚守丈夫的革命信仰,从没向困难低头。 1978年,78岁的阿格拉菲娜在哈尔滨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