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随着天气转冷,羽绒服消费市场逐渐升温,相关消费投诉也明显增多。那么,选购,消费者要记准“三不买”,做好“六检查”。三类羽绒服再便宜也别碰:1.标签“含糊不清”的不买 如缺少绒子含量、充绒量,或标签信息前后矛盾、质检二维码伪造的,尽量不要购买。2.填充物“不对劲”的不买 羽绒服摸起来结块、按压后回弹缓慢,说明蓬松度不佳;若有毛片、绒丝等从面料或者针眼处钻出来,说明防钻绒性能差,不建议购买。3.有刺鼻异味的不买 开箱有刺鼻气味,不仅影响穿着体验,还可能引发皮肤不适,此类产品即使价格低廉也应避开。六步检查法挑出优质合适的羽绒服:1.看吊牌:信息是否齐全 要注意查看产品使用说明(吊牌)是否完整、准确,重点关注执行标准、安全类别、填充物、绒子含量、充绒量、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等信息。2.看标准:是否执行新国标新的羽绒服装国家标准(GB/T 14272-2021)自2022年4月1日起实施,核心变化是用“绒子含量”取代“含绒量”。旧标准中的“含绒量”包括“绒子”和从绒子上脱落下来的“绒丝”,而新标准“绒子含量”则特指“绒子”所占的质量百分比。绒子含量能更真实地反映羽绒的保暖性能。在同等充绒量的情况下绒子含量≥90%:适合严寒地区、户外活动及高保暖需求人群。 绒子含量80%-90%:满足大部分地区冬季日常御寒需求,性价比较高。 绒子含量70%-80%:适合初冬、深秋或气温不太低的地区。 绒子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