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你家娃也天天被“催主”吗?电话手表成“10后”专属朋友圈,点赞数决定社交地位

台海网11月2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梁静)“90后”“80后”可能听都没听说过的“催主”,却在“10后”的电话手表社交圈中风靡。

催主,是小天才电话手表用户群体中的一种社交行为,指通过催促他人给自己的主页点赞来提升点赞数。对小孩哥、小孩姐来说,主页点赞数就像社交地位的象征,这种行为甚至已经在未成年群体中形成独特的“混圈”文化。

即使眼下厦门许多小学正处于期中考阶段,孩子们电子社交圈里的“催主风”依然热度不减。

小江湖“催主大神”的情绪价值由赞数提供

“整天捧着电话手表点点点,周末能点上好几个小时,谁家小孩这样!”前两天,六年级学生小馨的妈妈实在忍无可忍没收了孩子的电话手表,这番吐槽也在家长群引发诸多共鸣。原来,小馨是同学口中的“催主大神”,她的手表主页点赞数已经有13.2万。

为了快速集赞,小馨每天起床洗漱完坐在餐桌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布好友圈“催主”动态:“主页”“主!”“不点删!(意为不点赞就删好友)”……之后,她还要逐一点开好友列表,给好友主页点赞,这叫“点全列”。

为了每天都能最大限度地集到赞数,她经常手动统计没点赞的好友,针对性“私催”(发私信催点主页),私催后仍不点赞的好友直接删除,“以免影响集赞进度”。

删了不点主页的好友,怎么补充新的“互赞好友”呢?小馨说,各大社交平台上都能找到相关的帖子和圈子。她也主动贴出了自己的电话手表号码和“加好友口令”,并附上自己的习惯和要求:不主歧(不会歧视主页赞少的人)、所有动态都会补(每天补充点赞好友圈所有动态)、“催主”不骂人、不喜欢佬架(反感有大佬架子、歧视赞少的人)、不接受暂退不说(暂时退圈需提前说明)。

导报记者了解到,在这个小江湖里,为了快速集赞,孩子们的圈子还研究出各种“卡赞”办法,他们卡系统bug(缺陷),利用系统漏洞增加刷赞次数。为什么会这么痴迷?小馨想了很久,觉得这给她提供了情绪价值,“兴趣爱好不分高低贵贱,我妈根本没理由没收我的电话手表”。

厦门四年级学生浩浩也是“催主”爱好者,他说,他每天都会关注主页“今日获赞数”“谁来赞过”“获赞总数”的变化,这些数字的不断增加让他感觉很快乐,“比考试进步还有成就感”。

硬机制50万赞“大佬”需180天“全员互赞”

在“10后”的电话手表社交圈中,早已衍生出一套专属“黑话体系”:50万赞的孩子叫“xtc大佬”(xtc是“小天才”的缩写),不点赞的是“睡美人”,被“催主”后仍不行动的则叫“小龙虾”(谐音“小聋瞎”)。

根据电话手表规则设定,每人最多能添加150个好友,每天给同一好友主页点赞有次数限制,且与账号等级直接挂钩:电话手表等级在21级以上的每天可给同一好友点20次赞,11-20级为10次,1-10级仅5次。而提升等级需要靠每天的签到打卡、运动挑战、学习任务、创作分享等活动日积月累。

这意味着,要获得尽可能多的赞,就要加满有效的优质好友,用孩子们的话说,这叫“扩列”(扩充好友列表),然后发挥每个好友的最大点赞价值,每天都给自己刷满20个赞,这叫“刷主”(主动点赞好友主页)。像小馨那样删掉不点赞或点赞次数少的好友再加高等级活跃好友的行为,则叫“换列”,也就是更换好友。

按照这样的机制,想要成为拥有50万赞的“xtc大佬”,就得有150个高级别“活跃在线双互”(指保持活跃互相点赞)好友,且所有好友每天点赞满20次,即单日获赞3000次,至少持续180天。

遭吐槽等级低的孩子因点赞次数少遭到排斥

“催主”热潮也在小学生群体中引发了一波抗议,电话手表等级较低的孩子成为直接受影响群体。

思明区四年级学生江同学说,那些天天“催主”的同学,好友列表里基本都是等级很高的。由于他三年级才配了小天才手表,因等级低而被排斥。“我每天只能点10次,那些天天‘催主’的同学嫌我占着好友位置,点赞次数还少,他们说还不如加高级的好友呢。”他义愤填膺,认为“这是‘友情排斥’,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江同学随意打开好友圈,往下翻,很快就找到了“催主”消息:“主!主!主!主!不点清(不点赞就清人)”“不点就删!”“怎么那么久了才3000赞”……他忿忿不平:“难道友情就比不上赞吗!真是搞不明白!”

10岁的球球也不喜欢好友圈里的“等级歧视”,他特地在自己的“天才秀”状态里写下两句话:“抵制催主,人人有责。虽然我主页3000多赞,从不催主!”球球说,他每天翻看好友圈动态,看到“催主”信息都很无奈,“我只给我的好朋友点赞,其他人我也没办法,不然一点就要点好久,手指都要点麻了”。

家长说

有人嗤之以鼻有人主张“疏堵结合”

对于孩子群的“催主风”,家长们态度不一。

“一开始以为孩子只是用电话手表打电话、发信息、看动态,后来发现他每天放学回家就抱着手表‘催主’,饭都顾不上吃,说多了还跟我们急。”家住湖里区的五年级学生家长林女士对此行为嗤之以鼻,认为“催主”是毫无意义且浪费精力的事情,她曾试图限制孩子使用电话手表的时间,但孩子哭闹说“不催主就会被好友删掉”。

林女士担忧,电话手表社交圈的点赞机制容易影响孩子尚未成型的三观,“现在我家孩子添加好友的标准都变成‘能不能每天互赞’,而不是看合不合得来,这太奇怪了”。

也有家长持相对包容的态度。思明区四年级学生家长王先生说,他会和孩子约定,每天“催主”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而且不允许出现“不点赞就删好友”这种行为。

王先生认为,堵不如疏,孩子有自己的社交圈,完全禁止可能产生隔阂,关键是引导他分清虚拟点赞和真实友情的区别。

老师说

孩子们的专属文化圈需家校协同引导

根据洛图科技全渠道数据,在中国儿童智能手表市场,小天才以35.5%的市场份额稳居榜首。目前厦门的小学一般要求孩子们原则上不能戴电话手表入校,确实需要带入校的,通常要由家长提交申请,入校后也要上交统一保管,放学后再取回。

导报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一线小学老师,老师们反馈,在申请携带电话手表入校的孩子中,使用小天才的确实占比较高。“‘催主’‘刷主’是孩子们的专属文化圈,他们乐此不疲。这大概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QQ空间种菜偷菜,背后是对成就感、社交互动和竞争的追求,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习惯行为。”

老师们表示,孩子使用电话手表的时间,基本都是老师不在场的时段,学校只能起到提醒作用,更关键的是家长的督促和引导。

有趣的是,“催主”热度主要集中在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群体中。到了初二、初三,不少学生开始抵触儿童手表。初二学生家长陈先生说:“儿子宁愿拿老人机,也不戴儿童手表,青春期,可能觉得自己大了戴儿童手表丢人。”这个阶段的学生线上社交也会转移到其他平台。

记者手记

别让“点赞竞技”绑架孩子的社交

采访中,“点赞数”等于“社交地位”的逻辑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显得格外笃定。那些简短的“催主”话术、精密的“集赞攻略”,大概是未成年人对社交认同的迫切渴望。儿童智能手表本是为了方便家长联系孩子而生的工具,却在社交功能的延伸中,悄然演变成了“点赞竞技场”。

其实,从“QQ农场偷菜”到“手表主页催赞”,每一代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交符号,背后不变的是对成就感与归属感的追求。但与线下社交不同,虚拟世界的点赞来得快、去得也快,过度沉迷容易让孩子混淆“点赞”与“认可”的区别,将复杂的社交简化为机械的数字交换。

破解“催主”迷局,既需要平台承担起主体责任,在功能设计上多些“儿童友好”的考量,减少易引发攀比的机制,更需要家长做好把关,通过陪伴与沟通,引导孩子在真实生活中建立健康的社交理念——让孩子明白,真正的友情源于共同成长的点滴,而从不需要靠点赞来维系,那些一起玩耍、互相帮助的瞬间,远比冰冷的数字更有温度。

孩子的社交世界,不该被“赞”绑架。

*******************************************************

[台海网报料渠道]

报料、登报、维权、内容合作专线